《羊城晚报》专访吴开松会长:深圳百万潮商再出发 潮青新一代成生力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5 01:49



    2020年11月17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专访文章《深圳潮汕商会创会会长、国际潮商经济合作组织执行理事长吴开松:深圳特区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湾区拥抱创新》。本号在转载该文章时,对标题有所改动。

    40年,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焦点;40年,一批批“拓荒牛”埋头苦干,勇立市场经济潮头,在新时代踏上特区的新征程。自深圳蛇口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以来,400多万在深潮汕人和百万潮商成为推动深圳发展的重要力量。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在新的起点上,以潮商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如何续写春天故事的精彩篇章,创造更多“深圳奇迹”?羊城晚报记者为此专访了深圳市潮汕商会创会会长、国际潮商经济合作组织执行理事长、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吴开松,试图从潮商的视角中寻找“特区再出发”的答案。


《羊城晚报》专访吴开松会长:深圳百万潮商再出发 潮青新一代成生力军


    在深圳创新土壤耕耘多个“第一”
    羊城晚报:40年时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您是深圳特区的第一批拓荒牛,能否结合您自身的创业经历,谈谈您所理解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

    吴开松: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40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自1978年就来到了深圳,成为参与深圳特区建设的第一批开拓者,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特区40年的发展。

    得益于深圳的创新土壤,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在文旅领域,创立了第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东方明珠大酒店;在房地产领域,在深圳黄木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外来人员住宅区;在农业领域,研发了全国第一个抗虫棉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国际上的垄断。

    在我的理解中,个人的成就其实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圳特区的发展走在时代前沿,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抓住机会破局,就能创造出新模式。比如黄木岗社区,这个住宅区为刚刚来深圳打拼,买不起、甚至租不起房子的人提供了落脚处,最多时住了有近3万人,也出了很多人才,这也解决了当时深圳特区面临的棘手的外来人口管理难题,创造了国内外来人口管理的新模式、新经验。

   “深圳速度”和“深圳模式”的出现,正是由于深圳特区40年来坚定不移改革开放,注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建设特区的信仰不能变
    羊城晚报:您自身的经历非常丰富,做过军人,当过公务员,又下海创业,一手打造了深圳市潮汕商会大平台,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做出了这些人生选择?
    吴开松:我出生在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华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8岁那年,我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机会——应征入伍。在部队的日子里,我进过西藏,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
    1980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在深圳福田区政府部门工作了6年,在有升职处级干部机会的关口,却选择弃政从商。我把公务用车交回给政府,第二天自己买了辆单车,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下海经商之路。
    为什么会做这些选择呢?人的选择和人生目标是带着不确定性的,是会一直变化的。在没有来深圳之前,我的人生理想可能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有稳定的收入,能养活自己和家庭。但朝气蓬勃的深圳,打开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世界,也让我有了更长远的人生目标,所以我放弃“铁饭碗”,选择发展实业,现在又在深圳市潮汕商会、国际潮商经济合作组织等这些大平台上凝聚潮商力量,梦想也在一步步变大,深圳给了我施展抱负的空间。
    羊城晚报:下海创业后赚了“第一桶金”后,为什么会选择在农业领域重新开始?
    吴开松:在创业的过程中,我也面临过选择,是选择从事风起云涌的房地产,还是投身别人觉得“冷门”的农业。最终我选择了做农业,这是深圳当时的空白行业,我决心要做“大农业”。
    这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1992年的全国棉花产量大崩溃给我很深的触动。当年由于受干旱、棉铃虫害的严重影响,重点产棉三省鲁豫冀产量锐减,给国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亿元,农民收入降低,严重挫伤了棉农植棉积极性。这让我立下志愿:一定要把中国抗虫棉搞上去,打破美国转基因棉花技术垄断。
    通过10年的攻坚,抗虫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发展,使用创世纪的抗虫棉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的90%以上,有力缓解了棉花生产遭受虫害的状况,也开启了改变中国亿万棉农命运的新时代。
    实际上,无论是十年艰苦的军营生活和严格的部队训练,还是在公务员岗位或者下海创业,我的身份可能一直在变,但我觉得不变的是信仰,对党忠诚,始终保持报效国家、建设特区的理想与信念。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推动潮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羊城晚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时期,潮商如何把握机遇,助力深圳跑出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加速度”?

    吴开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重大国家战略。身处深圳的潮商要敢于作为,发扬特区精神,敢闯敢试,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在我看来,深圳的发展走到了新的节点,前40年属于深圳大开发时代,潮商在地产等领域抢占了优势,现在,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与时俱进,积极发展科技和金融,实际上,现在无论是在无人飞机、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仍然有很多潮商在发挥引领作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潮商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未来是要被淘汰,潮商的视野要扩大,必须创新,管理要正规化,生产要绿色化,要可持续发展。

    羊城晚报:深圳正在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的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推动深圳构建全面开放格局方面,潮商做了哪些努力?

    吴开松:近年来,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和商会同仁致力推动成立了国际潮商经济合作组织、潮商东盟投资基金等,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促进潮商资本参加经济交流、合作与发展。当今世界深度融合与发展,合作共赢成了时代主题,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和发展潮流,为国际潮商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为全球潮商打开更开阔的视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新的辉煌、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潮商民营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百万潮商再出发
    潮青新一代成生力军
    羊城晚报:潮商是改革开放进程和深圳特区建设和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在深圳扎根的潮商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接下来他们如何保持这种优势,您有怎样的建议?

    吴开松:改革开放以后,潮汕人来到深圳打工,有卖菜的,有做工程的,从打工仔干起,慢慢就发展壮大,现在潮商分布在深圳的各行各业,高峰时许多市场里做生意的八九成都是潮汕人。潮汕人坐在一起,就喜欢喝工夫茶聊行情、谈生意,潮汕人最大的优势我觉得就是敢拼搏、善于积累资本,今天手里有5元,买了秤就可以在市场上做生意,今天挣到的钱就是明天的资本,挣到1000元就买档口,挣到10000元就买店铺……潮汕人一直在做明天的生意,潮商的基因和特区的基因相互契合,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挥。

    可以说,在深圳的百万潮商以改革为第一动力,以特区为第二故乡,把个人事业与祖国发展、特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内外先进理念、商战经验、从商智慧带到深圳,充分发挥特区政策,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有力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潮商再出发,更要依靠青年人的力量。2011年,深圳市潮汕商会成立了分支机构——青年工作委员会,2013年又发展成为一级社团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目前,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已有会员1000多人,并已成立党委、纪委。潮青新一代要珍惜与感恩国力强盛、社会发展的伟大时代;先做人、后做事,学会与人为善。我们创会这一代基本都六七十岁了,企业和商会的生力军是创二代、三代,让年轻人聚在一起,相互学习,迅速成长,以后要多让潮青商会这个新平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