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0 16:29

   一、基础现状

  (一)城市与社会经济基础

  (二)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具备

  3.城市建管信息化多领域同步推进

  4.产业智慧化发展态势良好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发展趋势研判

  (一)全球范围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二)智慧城市已成为国内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实现临港地区战略目标意义非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前瞻性原则

  2.坚持国际化原则

  3.坚持产城融合原则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总体框架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一批基础性系统平台

  (二)建设一批智慧化示范应用

  (三)建设一批特色样板性区域

  五、重要举措

  (一)围绕基础架构体系支撑,建设一批基础性系统平台

  重点专项1.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重点专项2.城市云数据中心

  重点专项3.临港GIS+BIM一张图

  重点专项4.基础网络升级改造和创新

  (二)围绕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一批智慧化示范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政务

  重点专项6.智慧交通

  重点专项7.智慧建管

  重点专项8.智慧旅游

  重点专项9.智慧民生

  重点专项10.智慧科技

  (三)围绕示范建设新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样板性区域

  重点专项11.无人驾驶示范区样板

  重点专项12.智慧园区样板

  重点专项13.智慧旅游区样板

  重点专项14.智慧社区样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体系

  (二)强化机制创新、促进持续发展

  (三)注重信息安全,提升防护能力

  (四)加强能力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市委、市政府将临港地区建设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的战略要求,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智慧新城,结合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时间为2017-2019年。

  一、基础现状

  (一)城市与社会经济基础

   临港地区定位于成为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和发展引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我 国海洋经济示范基地,以及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临港地区已经进入开发建设的关键时期。“十二五”作为临港地区快速发 展的重要时期,城市与社会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连续多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明显改善。随着临港地区社会城市功能 断改善,区域人口导入逐渐增加,目前临港地区常住人口已超过30万。预计到2020年,临港将成为一个常住人口80万左右、功能相对完善的独立辅城。

  (二)城市信息化建设基础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两级政府和临港地区各开发主体的大力推动下,临港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光网覆盖水平较高,管委会政务网络带宽 100M,产业园区平均光网带宽超过100M,居民平均光网带宽接近浦东新区整体水平。无线城市正在逐步建设,临港地区3G、4G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全 覆盖,主城区“lgxc”无线WiFi网络已经实现管委会办公区域覆盖,“i-DSLake”WiFi网络全面覆盖主城区滴水湖下沉式广场、环湖等多个公 共区域,产业园区WiFi网络覆盖工作正在同步推进。

  2.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具备

   依托于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相关条线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以及管委会部分自建信息化系统,临港地区电子政务体系基本具备,管镇联动政务信息化需求基本满 足。目前,临港网上政务大厅已建成并上线使用,实现预约申请、审批进度查询、各类政策信息查阅等多项在线服务。临港行政服务中心作为线下服务载体,已建立 了单一窗口的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为临港地区的企业注册和经营等相关事务办理提供了较大便利。

  3.城市建管信息化多领域同步推进

   依托管委会各部门、区域开发主体的联合推进,临港地区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多领域齐头并进。城市建设上,BIM技术已在单体建筑、综合管廊等建设上逐步应 用,为后期的管理维护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交通建设上,新能源汽车和自行车分时租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污染,提升临港居民交通出行便捷度;自适应绿波廊建 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覆盖申港大道等主干道路;路边停车、P+R停车场等静态交通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智慧化管理系统逐步建设。

  4.产业智慧化发展态势良好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智慧化发展态势良好。临港工业大数据中心谋划启动建设,为大数据驱动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创造良机。GIS技术园区规划建设 上逐渐受到重视,并在临港集团、港城集团等园区建设规划上得到小范围应用。港城集团等开发主体自建园区管理服务类平台正逐步在一些园区推广应用,为园区企 业、员工提供智慧、便捷的生产经营和工作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十年磨一剑”式的发展,临港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地理区位喜忧参半,人口导入能力待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待加强等问题,其中,作为支撑临港地区未来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和不足。

   一是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如无线网络整体覆盖水平还较弱,主城区和产业园区普遍存在未覆盖、信号弱、不稳定等问题;数据中心模式较为传统,云计 算模式尚未得到深化应用。二是信息资源孤岛现象较为突出。基于上级政府的垂直应用,导致各部门在工作开展中无法对垂直系统内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现有信息 化项目实施缺乏统筹协调,往往各自为政,信息化孤岛现象较突出。三是信息化和业务融合程度明显偏弱。在城市交通、旅游、规划建设等多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专 业性信息化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对管委会业务开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很好体现。四是信息惠民成效不显,智慧社区建设尚未开展,社区管理服务、智慧养老、智慧医疗 等领域建设整体薄弱。

  二、发展趋势研判

  (一)全球范围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从国外智慧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正从过去注重基础网络设施、注重“互联、感知”,转变为更加强调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及 “互联网+”理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深入融合应用。通过对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提升交通、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城市能耗、提升突发事件预警能 力;通过人工智能为市民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民生服务;通过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同整合与开放,推进城市开放式生态发展。可以说,智慧城市正朝着融合、协 同、开放的新阶段快速发展。

  (二)智慧城市已成为国内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和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如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等。智慧城市也成为 各地推进城市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从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到实现政府政务信息协同共享、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利用、利用大数据技术提 升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程度,智慧城市成为各级政府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的发力点。

  (三)智慧城市建设对实现临港地区战略目标意义非凡

   一方面,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已纳入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总体规划中,《浦东新区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浦委发【2016】2 号)中明确提出支持临港智慧城市建设,要将临港打造成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智慧新城”和国际领先的中小型智慧城市样板。另一方面,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临港 地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临港要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推进产城融合,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在智慧城市建设风起云涌 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弥补城市发展现有不足、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促进产业智慧化发展,将极大的助力临港地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临港地区“南汇新城是全市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推进开发建设,真正体现未来城市的 发展理念。临港产业区要始终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瞄准国际水平,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的战略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市和浦 东新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思路和总体部署,强化临港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双轮驱动效应,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理念,着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临港城市发展和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全面打造临港智慧新城。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前瞻性原则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和建设理念,综合考虑临港地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既服务当下,又布局未来,通过前瞻性、动态化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临港地区长效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坚持国际化原则

  以国际化一流水平开展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导入全球一流智慧城市建设资源,在对接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基础上,以更高的要求打造具有临港特色的示范引领型应用体系。

  3.坚持产城融合原则

  秉承融合发展理念,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支撑,推动临港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更加智慧化的交通出行、市民服务、园区服务、管委会及开发主体之间、管镇之间的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应用模式,推动临港地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利用三年时间(2017-2019年),将临港建设成为管理高效、出行便捷、生活舒适、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新城,成为具有全国示范效应和国际领先的中小型智慧城市样板。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

   城市管理向全面感知、高效立体转变。智慧化手段融合贯穿城市政务服务、规划建设、城市交通、城市安全、能源管控、环境保护等各领域,平台化、协同化、可 视化的管理应用成为常态,大数据应用在临港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上最新智慧城市技术和应用模式在临港得到示范应用。到2019年,临港地区管 委会非涉密信息资源实现100%网上共享,审批类服务100%网上预审,智慧交通、环保等领域相关指标在上海市居于前列。

  民生服务向多方互动、注重体验转变。智慧化应用全面覆盖旅游出行、健康养老、生活消费等多方面,多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成为主要模式,“随时随地随需”成为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的主要特征。到2019年,市民及企业对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感知度和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

   产业发展向智能制造、融合创新转变。信息化在促进临港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中作用进一步体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在上海市居于前列,智慧化的科技创 新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成为临港地区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核心支撑力量。

  2.总体框架

  经过3年时间,初步建成以一个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为核心,一个城市云数据中心、一张图(GIS+BIM)为支撑,N个智慧化应用为主体的临港智慧城市管理服务体系(“1+2+N”体系)。

图1 临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通过“1+2+N”体系的建设,打造形成临港智慧城市发展的“临港智慧树”。

图2 临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树”

  1——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智慧城市各类平台应用的运行管理中心,承担临港城市智慧化运行核心管理平台角色。

   2——临港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和临港GIS+BIM一张图。临港智慧城市云数据中心是临港城市运行的数据信息存储、共享交换中心,同时是未来临港城市管 理和服务及工业大数据应用的基础支撑。临港GIS+BIM一张图是若干平台应用的构建支撑载体,是临港城市管理和服务应用的基础。

  N——若干个智慧应用。临港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各领域内的若干个智慧应用,是企业市民游客享受智慧临港服务、管委会发挥城市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核心窗口和渠道,智慧应用直接面对终端用户。

  四、主要任务

  结合智慧临港建设发展目标和总体框架,主要建设任务可以概括为建设“三个一”:

  (一)建设一批基础性系统平台

   打造以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为核心、临港城市云数据中心、GIS+BIM地理信息平台为主要支撑的关键、基础性系统平台,逐步形成覆盖全、渗透广的 智慧临港建设发展基础服务体系,为各类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应用构建和管理运行奠定基础,作为临港城市智能化、精细化发展的关键支撑和核心载体。

  (二)建设一批智慧化示范应用

   着力推动信息化与临港政务运行、交通、建管、旅游、民生、科技创新等全面深入融合,推动建设一系列智慧化应用和示范,快速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建成 智能、人本、便捷、绿色、高度感知的生态宜居城市。完善网上政务大厅建设,由一站式服务向一口式模式转变,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全面深化连接内外的智慧 交通体系建设,建成集智管、智行、智停为一体临港城市交通体系;探索土地开发、园区建设、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的BIM技术示范应用;构建安全、 和谐、快速响应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和城市应急联动体系,切实提升临港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响应能力;深化物联网传感、大数据等技术在临港生态环境监测和市容 环卫监控等领域的应用,建成生态、绿色、洁净的城市环境;推动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临港特色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注重以信息化提升游客感知;推进 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信息惠民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居民健康医疗、智慧养老、文化公益建设;鼓励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 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加快推进可有效促进信息传递、促进创新创业的功能性行平台建设。

  (三)建设一批特色样板性区域

   建成一批突出临港定位、具有临港特色的示范性区域。推动建设无人驾驶示范区,引入全球最新的无人驾驶技术和应用机构,搭建无人驾驶示范环境。推动环滴水 湖区域智慧旅游示范建设,形成以环滴水湖为核心的上海市都市、生态、智慧化旅游样板。推动智慧园区示范建设,打造以临港科技城、金桥临港园区、张江临港园 区、陆家嘴临港园区等为代表的示范性智慧园区。推动智慧社区示范建设,建成以申港社区为试点示范的智慧社区样板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区域打造,最终形成以区 域示范促进临港智慧城市全面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五、重要举措

  (一)围绕基础架构体系支撑,建设一批基础性系统平台

  表1基础服务体系领域主要任务

  重点专项1.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基于云数据中心、一张图(GIS+BIM)、各类智慧应用,推进面向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服务于临港城市建设管理、企业民生、 云数据中心建设为目标,建成集合政务运行、交通疏导、城市建管、旅游服务、信息惠民、科技创新等各类应用管理的综合性平台。推动智慧应用在综合管理平台上 的高效运行,形成针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机制,建成统一高效、弹性扩展、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智慧临港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重点专项2.城市云数据中心

   加快推进临港城市云数据中心建设,提升城市云服务能力。依托第三方专业力量优势,结合临港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物理集中统一、逻辑隔离、适度超 前的基础运行环境,作为临港智慧城市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建立建成管镇协同的临港政务云体系,以共享交换、协同应用为目标,全面推进管镇政 务信息、主要开发主体城市建设信息的共享交换。到2019年,基本建成临港地区城市运行信息化系统全覆盖云数据中心。

  重点专项3.临港GIS+BIM一张图

   整合管委会、各开发主体现有地理信息数据、GIS地图资源,开发临港地区统一的地理信息基础图层。基于地图开发建设及整合现有楼宇建筑、综合管廊等各类 BIM模型,建成融合地理信息、建筑楼宇信息、地下管廊信息、海绵城市、公共设施信息等为一体的临港城市管理GIS+BIM一张图,为临港城市治理、建设 管理、园区规划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与支撑,提升临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重点专项4.基础网络升级改造和创新

   进一步升级完善宽带网络接入和覆盖水平。到2019年,产业区、商务楼宇实现万兆主干、千兆入楼的宽带网络接入能力,主城区等生活区域全面实现千兆主 干、百兆进家的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积极和相关通信运营商协商,加快推进千兆网络到户建设。强化WiFi网络建设,整合、统一现有公共区域WiFi,联合市 场力量,提升主城区商业圈和环滴水湖80米景观带、企业和市民办事服务中心、重点园区等区域的WiFi网络覆盖能力和能级,逐步建成主城区全覆盖、园区公 共区域覆盖、体验度好、总体水平全市领先的免费WiFi网络格局。

  进一步加强4G网络覆盖,对接上海市和浦东新区4G网络基站建设计 划,尽快实现网络全覆盖,探索5G网络商用试点,积极和相关电信运营商协商,在基站建设、应用示范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探索在社区、园区开展基于SDN、 NFV、区块链等技术的云网结合SCN服务定制网络创新试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落地应用,在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等领域。加强NB- IoT、NGB-W等技术在临港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等工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应用。

  (二)围绕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一批智慧化示范应用

  重点专项5.智慧政务

  表2智慧政务领域主要任务

   升级网上政务大厅。提升政务办公效率,以“互联网+政务”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工作任务,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完善临港网上政务大 厅建设,丰富框架体系和服务功能,实现与市级网上政务大厅的统一身份认证,规范数据对接,实现审批事项全部接入网上政务大厅。推进线下一站式向线上一口式 审批服务演变,探索建立网上支付系统,支持网上办事在线支付。

  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 综合监管平台,逐一明确每个监管事项的职责主体、监管依据、执法程序,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监管留痕、责任可究。及时向社会公开监测、抽检、执法、处 罚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监管信息。探索平台与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业务对接,加强与平台型企业合作。为综合监管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和后台支撑,有 效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建立临港地区城市应急联动平台。逐步打通与整合管委会可控的城市管理人员、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部 门、交通部门的城市应急、安全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构建临港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应急联动平台,建立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应急事件的统一决策和指令, 保障各部门联合、高效执行应急任务,提升临港城市应急联动能力。

  探索建设开放式城市综合治理平台。发挥网格管理中心的现有信息化建设基 础和职能优势,建设开放式城市综合治理信息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衔接、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非紧急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全 覆盖。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信息化建设,实现对市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有效取证、依法解。鼓励基层民众参与城市综合治理,形成完善的城市乱象问题 上报渠道和投诉体系。

  重点专项6.智慧交通

  着力推进临港交通智慧化监测和控制。 建设集交通视频监控、信号灯控制、信息诱导等系统为一体的交通综合控制系统。完善监控探头的布控,搭建交通视频监控平台;完善现有信号灯智慧化建设,重点 完成主城区和各大产业区主干道、车流量大的重要辅道的信号灯自适应改造;加快推进S2入临港沿线、环湖沿线、申港大道、滴水湖环道等主要区域的诱导信息屏 布控;基于早晚高峰、节假日车流量大的特征,积极探索在临港出入口道路、申港大道、环湖主干道等主要路口推进可变车道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相关 特种车辆监测信息,结合临港视频探头数据的智能分析,形成对临港区域内特种车辆的实时监测平台。基于各类传感监测设备的信息采集,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 术,积极研发临港交通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临港地区的交通预警、决策水平。

表3 智慧交通领域的主要任务

   积极探索绿色、智慧化的公共交通出行。发挥现有新能源汽车管理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新能源车租赁、市场化自行车租赁等绿色公共出行项目,重点推进公共交 通覆盖弱区域、滴水湖地铁站、环滴水湖区域的租赁站点建设,推进环滴水湖专用自行车道建设;完善区域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加大公交视频监控的覆盖力度;探索 开展以互联网思维、分享经济为核心的交通发展模式,鼓励会呼吸的公交通勤系统建设,提升主城区至各产业区、产业区之间等公共交通服务能力。

   加快实施静态交通的智慧化管理改造计划。发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停车场所改造和停车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临港智慧停车工程。着力 推进临港地区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大平台建设,率先推动环滴水湖周边停车场馆以及金桥临港创新创意园、临港科技创新城等区域的停车场智能化改造及停车信息的统 一化管理,最终实现地下停车、地面停车、道路停车的统一管理、车位信息的统一发布、在线交费、反向寻车等,提高临港地区停车的便捷程度、以及提升区域内停 车场的车位周转率和管理效率。

  积极推进电子车牌试点应用。结合市级层面电子车牌试点推进工作,积极争取电子车牌在临港试点使用。按照分 类推进、逐步覆盖的建设模式,初期围绕区域内部车辆的固定电子车牌建设安装、外来车辆临时电子车牌发放的模式推进工作。后期积极对接落实国家、上海市层面 电子车牌工作相关要求,逐步覆盖进入临港地区的各类车辆。

  重点专项7.智慧建管

   鼓励推进BIM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应用。发挥区域内政府投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推进BIM技术在临港建筑楼宇、海 绵城市、综合管廊等建设管理上的应用,引导扶持社会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应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建成一批重大的BIM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形 成临港地区良好的BIM技术的试点应用、示范、推广体系。

表4智慧建管领域主要任务

  积极打造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围绕“一核、一围、四带、五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通过完善物联网传感设备布设、城市水体监测、监控平台等建设,结合大数据技术,实现临港水环境渗、滞、蓄、净、用、排等实时、智慧化管理。

  加快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管理。在BIM模型基础上,开发统一的综合管廊监测管理平台,完善管廊信息采集、传输、监测体系的建设,助力临港建设成为上海综合管廊样板示范。

   加快推进办公楼宇、厂房等节能改造。打造低碳、低能耗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统一的临港楼宇能耗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对辖区内大型商业楼宇、政府办公楼 宇、企业厂房的能耗情况进行统一采集、分项计量、集中管理。加强大数据技术在能源监测预警上的应用,为能耗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基于科学、精准的能耗监 测管理,逐步推进节能改造工作。

  积极探索城市智慧照明工程建设。选取申港大道、环滴水湖80米景观带、金桥临港园区、科技创新城等区域 为试点对象,积极落实路灯节能和智慧化改造试点工作。探索在路灯杆上加载WiFi热点、视频监控、各类RFID设备、无线广播等各类传感设备,打造基于路 灯的“信息采集无死角、信息共享无例外”的重要信息采集与传输渠道。建立区域路灯管理信息库,完善路灯杆编号、位置信息、维护信息等属性,通过建立全面的 路灯位置信息网络辅助城市智能化管理。鼓励推进区域景观灯光一体化建设,结合浦东新区城市景观灯光建设工作,建立临港地区统一的景观灯光管理平台。

   全面推进临港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结合智慧路灯试点建设,加快布设一批空气、水质、噪声、土壤质量等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完善对区域内大气环境、水 质、噪声、土壤等实时监控。重点提升环滴水湖、滨海森林公园、观海嘴公园、新九四塘景观工程等主要生态旅游景观地带生态环境监控管理和生态环境实时发布能 力。建立临港生态环境监测发布平台,加快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监测发布系统对接,完善对城市生态环境信息数据的实时发布、预警,提升民众生态环境质量感 知度。探索临港环境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推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绿化植被的生长管理、生长环境预警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升市容环卫信息化建设 管理水平。加大市容环卫领域移动执法建设力度,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环卫管理人员实时定位、指挥调度、现场情况勘察、数据采集、现场执法等功能。加强 RFID、GPS等传感监测设备的使用,实现对区域内环卫垃圾车辆、渣土车辆的日常作业路径、轨迹的实时监控,对建设工地的扬尘、噪声等污染进行实时监控 和管理。

  强化入境特种车辆监控和监督能力。积极对接上海市、浦东新区渣土车辆、垃圾车辆、危化品车辆等特种车辆管理平台,完善关键路口监控建设,探索采用视频监管+平台监督的模式,实现对外来特种车辆统一、有效监督。

  健全临港城市公共安全维护体系。整合区域内视频监控资源、社区和家庭安防、电子门禁、GIS+BIM地图等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信息化系统资源,建立分层、分级的临港城市安全图像可视化管理系统,构建完整的城市安全联动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市民安全。

  重点专项8.智慧旅游

表5智慧旅游主要任务

   加快建立临港旅游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微信公众号、app应用等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优势,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临港旅游服务平台。集合旅游信息发 布、门票购买、车位预定、食宿预定、旅游产品订购、在线投诉、体验分享、电子地图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休闲服务,营造智慧、开放的都市旅游氛围。 探索构建游客定位导览服务体系,推进主要景点、具有特殊意义地区的自助导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自助导览的文字、音频、视频介绍功能,为游客带来多样化自助 导览体验。开发集景点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商业服务信息等为一体的临港电子旅游地图,结合GPS定位、WiFi定位等定位技术,为游客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 航服务。强化对滴水湖等临港重点景区人流监控,联合移动通信运营商等第三方企业,建立基于手机终端定位、WiFi热点定位技术的人流监控预警平台,助力提 升环滴水湖等重要旅游景区人口预警和发布,提升临港地区节假日高峰、人口密集区域的实时大人流监控、预警、疏导能力。

  积极推动旅游场 馆、设施的智慧化建设和改造。结合BIM技术的示范应用建设,选取天文馆、极地海洋世界、科创城旅游体验场馆等一批代表临港特色的旅游场馆,开展BIM技 术在场馆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领域应用试点,加快探索室内定位技术在旅游场馆的应用。发挥VR、AR新兴技术在智慧旅游领域应用,推进临港在线旅 游建设。加大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建设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电子门票、景点及旅游设施介绍宣传体系。大力推进临港智慧城市体验中心建设,整合汇聚临港城市管理、 产业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建设的优秀成果资源,为市民、游客、外来考察团队提供一站式的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体验。

  重点专项9.智慧民生

表6智慧民生领域主要任务

   实施智慧健康管理计划。推进“临港居民健康云”建设。联合浦东新区卫计委,建立完善的临港居民健康档案库及个人电子病历库,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技 术,推进以“临港居民健康云”为核心的居民医疗、健康管理体系。推进“健康小屋”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第三方企业参与社区医疗养老建设,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卫生服务站及居民活动室,加快布设一批依托“健康云”的自助健康检查终端,为居民提供基本健康体检服务。打造形成以“社区+医院”的“线下+线上”的 智慧医疗健康体系,针对居民多发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定期在线问诊、在线提醒等,强与市六院临港分院等甲级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医疗。

  开 展智慧养老试点。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型智慧养老试点项目在临港先试先行。配合浦东新区民政部门加快推进科技助老建设工作,深入实施新区政府支持下的临 港“科技助老”新模式。推进以智慧社区建设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建设。联合第三方智慧养老服务企业,选取部分老年人群作为居家养老试点,推进智能可穿戴设备、 辅助行动设备、紧急呼叫设备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应用。搭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生活配送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 老服务机构引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智能手环、智能床垫、智能可穿戴设备,提高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推进文化公益 类平台建设。基于现有临港地区官方微博、“爱在临港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推送临港地区文化公益活动、其他大型活动信息,拓宽居民各类活动信息的获取 渠道。整合临港政府主体、企业主体等现有各类文化设施资源,开发活动发布、在线预约、在线申请及报名、志愿者管理等功能模块,建立建成统一的文化公益、各 类大型活动管理服务和信息发布平台,作为未来临港地区文化公益、各类活动开展的重要管理和服务载体。

  点专项10.智慧科技

表7智慧科技领域主要任务

   加快推进以服务科技企业发展为目标的共性功能性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相关园区及企业建设服务创新创业的信息化双创平台,对创新创业中需要的融资、财务、 市场营销、政策服务等提供一体化在线支持。鼓励有条件和有实力的企业及机构,围绕临港重点产业领域的内生需求,建设具有服务临港地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的公 共性信息化平台,构建集“管理应用”、“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层次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综合 应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实时在线的行政办事、政策咨询等服务,建成集商务办公、招商、物业、员工生活等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服务体 系。对接临港科技创新战略,以“创新晶体”为核心集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智能制造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前沿科技领域,形成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加快推进以支撑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有机结合。在机器人制造、民用航空制造、专用装备制造等 领域开展一批工业互联网典型试点项目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建设共性的、可供园区其他企业共享的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发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 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一批技术龙头的带动作用,构建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生态体系。关注并推动共性的行业性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临港工业大数据中 心,加快引入和培育一批有实力、业界影响力的工业大数据服务类企业,创建若干细分领域具有全球智能制造资源整合创新能力的专业服务云平台,培育形成以数据 驱动制造模式转变、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

  (三)围绕示范建设新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样板性区域

  重点专项11.无人驾驶示范区样板

   强化车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结合NB-IOT创新示范的推进,开展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搭建无人驾驶测试开放性公共平台,首批引入国际内知名企 业和机构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总体测试和智慧交通示范,在示范区形成封闭测试区,搭建多种类多功能测试场景。为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实际的运行环境,培训无人 驾驶司机,抢占技术和标准的至高点,带动车载芯片、车载软件、汽车零部件、整车一体化等产业链发展。重点推动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开展联合 技术攻关,促进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助力无人驾驶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开拓。在“十三五”期末扩大无人驾驶示范区范围,率先在临港主城区部分路段 进行无人驾驶汽车试运营。

  重点专项12.智慧园区样板

  依托临港集团、临港科技 城、金桥临港、张江临港、陆家嘴临港等园区建设主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小而美”临港智慧园区集群。积极支持推进临港集团建设以“iLingang”为统一 架构的智慧园区应用体系建设,在园区管理、企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一张脸”式的服务。着力推进临港科技城智慧园区样板建设,积极推进基于临港城市云数据中心 的临港科技城园区云平台建设,为园区各类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运营奠定基础,鼓励园区面向入驻企业提供各类云服务,同时以“创新晶体”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 极推动园区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和集约建设,将临港科技城园区打造成GIS+BIM技术应用示范区。发挥碳之谷低碳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园区智慧低碳化 发展方面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支持推动金桥临港综合区先行区开展园区智能化建设,在道路智能路灯系统、移动化的企业服务、地下BIM式管理、以及园区 基于GIS的智能招商应用等方面开展探索。

  重点专项13.智慧旅游区样板

  着力推 进环滴水湖智慧旅游样板建设。加快环滴水湖80米景观带智慧化建设,推进极地海洋世界、极地冰雪世界等旅游场馆与滴水湖生态旅游的智慧化融合,结合智慧环 保、智慧交通、智能路灯等多项工程建设,完善滴水湖水质、环湖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和发布,环湖绿色交通、智能停车的建设。利用智能灯杆的集成优势,深化完善 WiFi、空气质量监测、旅游信息广播、游客互动屏幕终布设。环湖定点建设一批游客休憩小站、人工服务站、智能终端服务机,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玩环境,形 成以滴水湖为核心的临港智慧旅游示范样板区。

  重点专项14.智慧社区样板

  积极建 设具有国际示范标杆意义的智慧社区样板。以申港社区为主要试点,围绕“健康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建设目标,对接国际化智慧生活理念,按照“自上而 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施”原则,促进社区服务集成化、社区治理人性化。建设申港社区管理服务平台,鼓励社区各居委、小区物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和服 务能力,逐步推动小区智能安防、流动人员管理、物业管理、停车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产品在社区医疗、养老领域的应用,着重推广智慧型居家 养老模式。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市民服务领域的优势,探索推进社区服务人工智能终端在申港社区的布设,着力推进以社区服务平台+智能服务终端为主的智慧社区 服务体系。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和第三方合作的形式,鼓励和支持建设以服务申港街道市民生活为目的的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

  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临港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临港地区社区生活动态信息、在线呼叫、生活休闲等市民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推动成熟的智慧社区服务模式向泥城镇、书院镇、芦潮港镇、万祥镇等区域复制推广,适时推动临港科创城建设满足国际化人才居住需求的国际化智慧社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体系

  设立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领衔、各办、南汇新城镇、相关开发主体负责领导共同参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总体统筹、协调推进等工作。

   配合和借鉴浦东新区CIO试点建设工作,明确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CIO,按照临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如智慧政务、智慧建管、智慧民生等,明确牵 头单位和责任领导,保障智慧临港建设任务层层落实、有效地落地推进。设立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管理中心,综合协调和管理临港地区相关智慧城市项目和后 续运营。

  依托国内外智慧城市智力资源,建立服务于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专业性机构,组建临港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为更科学、更国际化的推进临港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强化机制创新、促进持续发展

  强化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创新,在资金投入、项目审批、项目管理和运营方面形成科学高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在资金投入上,形成管委会、开发主体统筹协同、有序投入到资金投入格局。同时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并探索建立市场主导的临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 池,探索推进PPP、BT、BOT、BOO等模式在临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实现多元、多渠道、多模式的方式为智慧临港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在项目审批上,一方面强化临港地区对智慧城市项目的统筹决策机制,凡管委会和开发主体的智慧城市项目必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核。同时组建临港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强化专家团队对智慧城市项目可行性的决策建议机制。

   在项目管理和运营机制上,在重点依托临港智慧城市管理运营中心的基础上,鼓励政府和市场联合管理和运营模式,以政府服务购买、资金补贴的方式,引入更具 市场运营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同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允许管理运营方对项目进行适度商业化再开发,产生可持续的商业化收入来源,保障项目的可持续运营。

  (三)注重信息安全,提升防护能力

   建立完善规范的信息安全制度。制定安全责任制度,在临港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组的总体框架下,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小组,负责临港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工 作。研究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完善的安全等级测评制度,确保信息安全工作做到全面防御、重点防护。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安全演练制度,提升安全隐患的发现能 力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对临港地区自建政务信息系统、涉及区域重大民生及城市公共服务重要系统,建立与之配套的数据灾备中心, 增强其安全防护能力。

  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面向各类智慧应用体系,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身份认证。 按照身份、职务、职位等标识划分,加强授权认证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访问控制机制。加强数据信息资源隐私保护能力建设,强化数据加密、脱敏、封锁的规则 制定和技术应用,为数据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营造良好的安全基础。

  (四)加强能力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信息化业务能力水平培训。针对政府公职人员、企业员工,依托专业机构,开展专业性、分类别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以上两类人群的信息化素养,为顺利推进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加强智慧城市应用的宣传推广。围绕市民游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宣传推广,同时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智慧城市宣传推广活动开设临港分站。开展临港智慧 城市体验日、智慧城市进社区、进园区等活动,提升普通民众的智慧城市认知,引导民众积极、自愿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城市发展 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