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朗诵协会会长史子兴:朗诵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滋养心灵的生活美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04:42

央广网广州12月14日消息 万象广东,文化岭南。日前,由央广网主办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广东站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地、覆盖全年龄段的800多位选手踊跃参与,以诵读之声领略历史文脉,感受时代芳华。

“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广东省朗诵协会会长史子兴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经典诵读大会”让更多热爱语言艺术的朋友得到了学习交流和成长,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今年正值广东省朗诵协会成立十周年,也是史子兴担任协会会长的第十个年头。伴随着协会十年成长,史子兴对“诵读经典”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10年举办近900场诵读活动,我几乎场场都在”

十年前,广东省朗诵协会由三位前辈筹建发起,史子兴与其中一位前辈是忘年交。由于从小就对朗诵感兴趣,当前辈邀请史子兴加入筹建工作的时候,他欣然应允。

成为协会会长属于机缘巧合,史子兴回忆道:“筹建过程中,我提供的一些思路得到了前辈的认可,他们就商量着推选我为协会会长。”当时他还在体制内工作,有些为难,前辈一句“这个协会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社团组织”让他打消了顾虑。“在得到单位领导准允之后,我就正式加入协会,并成为了会长。”

协会成立之初没有经费,作为书法爱好者的史子兴写了100多幅书法作品去筹集款项。接下来,随着活动的常态化运行,广东省朗诵协会的名气渐渐打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开始有很多人、单位和组织找到我们,合作举办一些主题丰富的朗诵艺术活动。”

据统计,十年间,协会共举办了近900场活动。“我几乎场场都在。”史子兴十分感慨,“每次在现场,都能感受到大家对朗诵的热爱。就是这种热情感染着我,鼓励、支撑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到目前为止,协会先后创办了“放怀岭南·湾区行”名家经典作品朗诵会、“中图美诵”系列主题朗诵会、“广东省朗诵大赛”和“粤港澳大湾区朗诵艺术节”等品牌活动,还举办了26期研修班,提高会员的朗诵水平。

每个月10号,协会还会组织微诵会,由10个会员朗诵同一个作品,再由老师一一点评。“大家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学习,老师专业细致的点评也会给会员一些启发。”史子兴介绍,协会微诵会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深受会员喜欢。

“朗诵是一种生活美学,促进全民阅读和文学创作”

每天读一个作品,已经成为史子兴的生活习惯。“如果有一天没做,会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

史子兴表示,朗诵是有声语言艺术,同时也是滋养心灵的生活美学,还是一种触及心灵的、高级的文学阅读方式。他经常和热爱朗诵艺术的朋友说:“学习朗诵的过程就是走进文学、与文学相伴始终的成长过程,这很重要。”

“十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会员要热爱文学、拥抱文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朗诵艺术素养。”他说。

史子兴一直强调,要通过阅读,去读懂作品的背景,甚至要读懂作者的一生,才能用声音演绎好一个作品。“对儿童、少年来说,学习朗诵要从讲故事开始,因为他们还无法理解抽象的诗歌意象;而青年朗诵爱好者学习朗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文学阅读习惯。”

“读得多了,自然生出一种创作的欲望。”十年来,史子兴创作了200多首诗,出版了一本诗集《等你在秋天的路口》。

诗歌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形式表达,史子兴认为,是诵读让他不断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升感受力。“有时候一场朗诵会,一个诵读作品,一本书,一件事,甚至是一片落叶,都可能触动我情感的某根弦,让我有感而发。”

“朗诵能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衣着打扮到谈吐举止,他们的气质慢慢地、由内而外地发生了变化。”据他介绍,如今,协会很多会员也慢慢拿起笔,开始进行诗歌、散文、情景剧等创作。

“聚五湖四海力量,让朗诵艺术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广东省朗诵协会成立第一年,史子兴确立了朗诵协会的办会思路,即服务会员打基础,整合资源谋发展,抓好主题创品牌,贴近生活增活力,专家引领促提升。“希望能够汇集多方力量,让朗诵艺术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史子兴说。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朗诵协会先后入会的有二千多名会员和二十多个团体会员单位,同时指导广东大部分地市和部分县、镇成立了朗诵协会或语言艺术协会。

“我们成立了方言艺术团,会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可以用各种方言去诵读;还成立了粤语语言艺术团,邀请电台电视台的老师做专家。”史子兴认为,方言是表达乡情、记住乡愁、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希望可以通过朗诵协会的平台,让语言表达更多姿多彩。

除了语言表达形式,广东省朗诵协会也在探索更多元的表现舞台。据了解,为了推动朗诵艺术向基层下沉,协会先后与广东全省多个单位授牌共建“广东省朗诵协会语言文化艺术实践基地”,还与广州、深圳和佛山等地中小学和高校共建“广东省朗诵协会校园经典诵读艺术实践基地”。

“我们不能把自己固限在‘朗诵的舞台必须是高雅的,是庞大的’这个思维里,我们要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广袤的乡村大地,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史子兴说。

见习记者:晁海娟

实习生:冯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