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17:35

六、延安市“十二五”道路运输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延安道路运输在运力结构、生产能力、网点布局、技术装备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运输服务质量得到较大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服务保障。

1、“十一五”道路运输发展回顾

1.1、道路运输业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6057万人次,完成货运量11333万吨,为社会提供就业岗133690个。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35条,投放客车717辆,分别占全市客运线路总数和客车总数的52%和43%,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4.4%。建立了由宝塔区大型货运公司、延安同汇货运公司、宏东货运公司、王家坪运输联营公司、资协运输公司等专业货运公司组成的战备应急保障运输车队,战备运输车辆总数达到1100辆,在历年应对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重要时段和重点物资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运力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开通客运线路459条,日发班次2893班,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了33.99%、52.68%。投放客运班车1667辆,全部为中高级客车(其中高级车301辆),客运高级车比“十五”末期实现了从无到有。共投放出租汽车2008辆,比“十五”末期增长了49.5%。二是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产业不断升级。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运输市场主体得到有效整合,运输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运输经营业户“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改善,推行公司化、集约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充分发挥延运(集团)等品牌企业在集约化经营、运力结构调整和规范化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十一五”末,延运(集团)拥有资产9.38亿元,线路182条,车辆563辆,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347%、32.26%和6.22 %,实现收入16.66亿元,是2005年的8.09倍。全市四级以上客运企业达到14户,其中二级企业1户,三级企业9户;四级以上货运企业达到8户,其中二级企业2户,三级企业4户;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道路客运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实现公司化经营客车840辆,延安-西安、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客运线路实现了公司化经营;通过结构调整,全市货运企业由调整前的78户重组为66户;一、二类维修企业达到114户,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2户;一、二类驾校达到6户。初步实现了道路客运向规模化、网络化迈进;道路货运向重型化、厢式化发展;汽车维修向连锁化、品牌化推进,驾驶员培训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前进的目标。

1.3、依法行政水平和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行业法规进一步健全,建立了运输市场的准入、退出和运行的监管机制,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道路运输行业法规体系。二是行业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取消了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解决的审批事项,简化了业务办理程序。三是运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检查营运车辆3.2万辆次,查处违章经营行为1.02万辆次,无证照经营车辆0.33万台次,取缔不合格二类维修企业9户、危险货运企业12户。

1.4、道路运输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一是加大车载GPS推广应用力度。“十一五”末,全市1667辆营运客车、2715辆危货车辆全部安装了GPS或行车记录仪,车辆技术动态监管水平得到提高;全市5个二级以上客运站配备了红外线检测仪。二是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按照《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总要求,在市运管处组织实施下,各县运管所完成了机房安装和综合布线工作,软件培训及推广工作进展良好。延安运政信息网顺利开通并在行业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四项指标”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全市道路运输共发生重大道路运输事故49起,受伤194人、死亡61人,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下降了24.61%、18.82%和16.43%。

1.5、运管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行管队伍素质和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共有市县两级运管机构14个,派驻机构或分站9个,运政管理人员79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7.5%。全系统不断加大运管队伍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运管队伍和从业人员素质。一是认真开展运政执法人员清理整顿,严格执法证件发放工作,清理不具备执法资格的运管人员14名。二是建立健全了运政执法监督体系,制定了《延安市运管系统执法质量考评办法》,建立了运政执法督察机制,道路运输执法文书、执法程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全市共受理举报 32起,查处32起。三是行业文明创建工作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被授予省级文明称号35个,市级文明称号17个。四是驾校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改革培训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提高了驾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十一五”末,全市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21所,年培训驾驶员19948人,培训能力比“十五”末期增长了90%。全市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客车乘务员、危险化学品押运人员等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1.6、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为构建资源节约型行业奠定了基础。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共发放倡议书2万余份,提高了全行业乃至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二是对市场主流车型的燃油消耗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加强二级维护和竣工检测的监管,使营运车辆发挥最佳效能。三是鼓励新增和更新车辆优先选购燃气或双燃料车,禁止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进入市场。四是组织、号召运输企业开展驾驶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提高从业人员驾驶操作水平,做到保安全、降能耗。据统计,货车能源消耗率下降2%,班线客车能源消耗率下降1%。

1.7、通村客运强力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运输保障。市县两级政府建立了通村客运发展领导小组,组织专人对全市农村客运进行了摸底调查,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制定了《延安市通村客运发展规划》。“十一五”末,共投放通村客车120辆,全市100%的乡(镇)和84.4%的行政村开通班车。

1.8、党风行风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改善。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问责、问廉、问效”活动,制定“运政三问”在业务大厅公开上墙,开门纳谏,主动整改。按照“纠建并举”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开展行风评议和意见征求活动,并全部予以整改。

1.9、“十一五”道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市场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道路运输经营特别是货运经营主体总体上仍呈多、小、散、弱状况。截至“十一五”末,全市货运业户平均拥有车辆3辆,客运业户平均拥有车辆87.2辆。道路运输企业中传统的单车承包、车辆挂靠等管理方式仍然存在,组织管理手段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企业实力不强。 二是运力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运输供给结构不合理。低档次运力过剩,高档次运输供给不足,尤其货运市场车辆结构仍以中小型普通货车为主,高效低耗的多轴重载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车和各类特种车、专用车所占比重小。专用载货汽车比重仅为0.35%;普通载货汽车平均吨位只有 5.44吨,集装箱货车、多轴重载车为零,道路运输供给仍以普通客货运输为主,服务品种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三是站场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水平落后于道路运输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市9个县客运设施没有得到改造,163个乡镇中仅有延川县永坪镇1个四级客运站,9个二级以上客运站中仅有5个安装了红外线安检仪,大部分客运站场仍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水平,站场设施档次较低,影响和制约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四是科技创新不够,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是道路运输行业科技人员缺乏,现代化运输信息管理水平和智能运输水平低,综合性运输组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尚未形成,行业整体科技含量较低。二是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的覆盖范围不够,互联程度不高,远不能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提出的畅通、安全、便捷的需求。五是运管体制不顺,行业整体素质不高。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相对偏低,难以向技术密集型经营模式转化。同时,运管队伍也存在素质不高,人才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十二五”道路运输发展初步设想

2.1、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市正处在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的大部制改革,“路运并举”的总体思路,全市交通运输工作重心将逐渐从公路建设向道路运输的转移,对发展道路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1、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道路运输业进一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运输需求。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与运输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要求各级道路运输部门要继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增加有效运力;改善运输装备水平,提高运输效率;完善应急运输机制,保障应急运输需要。

2.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道路运输不断提升服务品质。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服务水平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道路运输工作必须适应这一趋势,主动调整工作重心,引导企业向社会提供优质运输服务。

2.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道路运输更加注重安全运行和诚信守法经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维护道路运输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运管部门要完善管理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维护好公众利益。

2.1.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道路运输转变发展模式。推进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发展现代道路运输服务业,实现道路运输由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向内涵式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事关道路运输行业的长远发展,事关交通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事关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道路运输增长方式,实现道路运输业的节约发展。

2.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道路运输更加注重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道路运输需求将愈加活跃,局部地区运输供给不足的矛盾也会愈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现农用物资、农副产品的便利高效运输,以道路运输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2.2、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为目标。强化政府引导职能,配套资金政策措施,道路运输发展提速,发挥行业调整职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道路运输结构优化;激发市场主导作用,企业经营创新诚信,道路运输产业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措施,道路运输安全高效,道路运输品质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畅通、高效、稳定的道路运输保障。

2.3、发展思路

按照“明确思路、科学定位、完善规划、坚持创新、强化监管、提高水平” 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五个理念,紧跟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的优势,明确“客运、货运、结构调整”三个重点推动,实现货运物流发展零的突破,完善基础设施、综合运输、应急保障三个体系建设,强化行业安全、客货运输、汽车维修、驾培管理、行业诚信五个监管,努力推进我市道路运输业实现“运输安全高效、服务文明诚信、节能减排主导、技术装备先进、市场规范有序、站运协调发展”的目标。

2.3.1、道路客运

以干线快速客运、农村(通村)客运、城市客运为重点,紧跟公路网络建设步伐,建设三个层次网络化的道路客运体系,建立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立足延安市区辐射周边地区,多层次、一体化道路旅客运输体系和以县区为结点、辐射乡镇、延伸至农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到2015年,全市高速公路、主要国省干线实现规范化服务;高速公路500公里内客运实现当日往返;客运正班率达到90%以上;客运经营主体实现集约化经营,国省主干道客运班线、新增和更新客车集约化率达到100%,农村客运集约化经营率达到90%。普通公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造率达到100%;农村客运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实现行政村通车率100%。

2.3.2、道路货运、现代物流业

以高等级公路为依托,以站场设施为结点,以厢式货车、集装箱车辆、多轴重型车辆及小型货车为主要载体,引导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业发展,推进传统道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通过加快延运(集团)物流中心建设,推动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带动各县货运集散结点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立足延安城区、辐射周边地区的道路货物运输网络,建立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道路货运体系。配合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切实加快物流企业的培育,组织协调好延运(集团)物流园区的立项审批工作,规划到2015年在市区建成2个大型货运站场,8个县区各建成1个物流企业,其它县区争取建成物流企业,努力实现我市现代物流业零的突破。

2.3.3、机动车维修与检测

加强行业宏观调控和引导,推进汽车维修市场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全面提升汽车维修、车辆救援和检测服务质量,在全市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供需平衡、技术先进、方便快捷、服务优良的汽车维修与检测市场体系。加快维修诚信体系建设。在二类以上企业中逐步完善ISO9000服务质量认证工作。到2015年,通过ISO9000服务质量认证的企业达到15户,质量保证期内返修率低于3.5﹪,总成大修、二级维护上线检测合格率不低于90﹪,年度内维修投诉率控制在2%以下,社会满意度达到80%以上。AAA质量信誉企业在二类以上企业比重达30﹪以上,省级诚信业户不低于3户;以三类专项机动车维修业户为重点,引导汽车快修连锁经营发展,打造“延安汽车快修”品牌。到2015年,宝塔区“延安汽车快修”品牌企业建设100户以上,各县根据条件建设品牌企业5—10户;建立全市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实现机动车2小时快速救援。到2015年,全市机动车维修救援企业达到45户以上。其中宝塔区18户以上;吴起、志丹、子长、安塞、洛川分别达到3户以上;延长、延川、甘泉、富县、黄龙、黄陵分别达到2户以上。加快机动车维修行业信息化建设。整合二类以上机动车维修企业(包括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维修管理软件,开发使用统一的维修管理软件,建立运管机构为一级平台企业为二级平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信息网络和营运车辆二级维护监管系统。选定2户市直二类维修企业作为试点,随后在全市范围推行。扶持建立大型汽配城和专业机动车维修市场,鼓励设立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约服务站和3S、4S店。到2015年,每千辆汽车配备维修厂点15户(其中二类以上企业2户),国省主干道沿线平均50公里配备1个汽车二类以上维修企业。鼓励维修企业采用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鼓励企业使用安全、高效、低耗、环保型经营运输车辆。到2015年,我市客货车辆能源消耗率下降5%。

2.3.4、信息化建设

全市运管系统推行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和政务公开,实现道路运输信息资源共享、道路运输移动办公和联网稽查;实现汽车客运站计算机售票和干线中长途汽车客运班次的联网售票。到2015年,全市各级运管机构全部运用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市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数据中心和结算中心,在延运(集团)客运南站、洛川县客运站、富县客运站进行试点运行,并在各县逐步推广。2011年,对运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2012年,建立道路运输信息交换平台,具备与省市上级部门、外省进行信息互连的能力。2014年,建成全市一体化道路运输电子政务系统,完善道路运输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内重点运输企业、场站、维修企业、驾校、综合性能检测站等实现信息互连。

2.3.5、行业协会建设

按照“政府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自律、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和自律机制,倡导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依法经营;建立和完善协会工作体系,进一步理顺协会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到2012年,全市重点县区均建立相应的道路运输行业协会,道路运输协会会员入会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协会会员入会率达到90%以上。

2.3.6、安全生产监管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稳定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按照“属地管理、 条块结合、各方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原则,以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加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能力和监管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三关一监督”工作职责,严格实行安全工作“一把手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和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和着力推行安全事故责任倒查制和问查制;全面落实运输行业“两个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完善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国家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的安全维稳工作;建立完善道路运输安全基础管理标准体系,推行全市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管理考评制度;充分应用GPS科技监控手段,强化车辆动态监控的有效性。道路运输安全责任事故及死伤人数逐年下降1%。到2011年,成立安全监管专门机构,初步建立起全市营运车辆违法违章行为数据库和安全管理综合考评体系。2012年至2013年,在全市客运企业中推行安全管理综合考评和安全上岗证工作制度,三级以上客运站安检仪使用率达到100%。

2.3.7、源头治超

继续按照“严防重管高速路、全面控制干线路、保护稳定农村路”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宣传引导、部门联动、源头治重、示范带动、集中推动”的工作方法,切实落实运政人员派驻制度和治超工作“黑名单”制度,牢牢抓住车辆和货物装载企业这两个源头治理关键,不断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深入开展源头治超工作,完成省市下达的源头治超工作任务,把源头超限超载率牢牢控制在2%以内。

2.3.8、节能减排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行业节能减排意识。二是认真进行运输市场主流车型的燃油消耗情况抽样调查,加强二级维护和竣工检测的监管,确保营运车辆发挥最佳能效。三是加速淘汰能耗高、技术等级低的运输车辆,鼓励新增和更新车辆优先选购燃气或双燃料车,禁止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进入市场。四是组织运输企业持续开展各类驾驶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做到安全降耗。计划到2015年,投放节能环保型公交及出租车辆占城市客运车辆总数的90%。与2010年货车相比单位能源消耗降低10%,客车单位能源消耗降低2.5%。

2.3.9、驾驶员培训

按照“总量控制,稳控发展,提高质量”的原则,提高培训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改善培训方式,开展多样化、人性化的培训服务。规范培训经营行为,完善培训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和培训质量。加强驾校管理,提升驾校规模,充实师资力量,教练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到2015年,全市驾校发展到24家,年培训能力达到5万人。运输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明显提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2.3.10、场站建设

场站建设是运输发展的基础,延安目前的场站设施还比较落后,远不能满足客货运输和发展的需要,急需对客货站场进行规划建设。客运场站按照扩建南站、新建北站、迁建东站的规划思路,“十二五”期间,规划建成市区一级客运站场2个,估算投资8200万元;一级货运场站2个,估算投资20000万元;县区一级货运站2个,估算投资8000万元;县区二级货运站6个,估算投资9300万元;县区二级客运站场4个,估算投资7400万元;乡镇五级客运站场59个,估算投资3540万元;农村招呼站场2500个,估算投资12500万元。估算总投资68940万元,其中,申请国省补助40055万元,地方自筹28885万元。

延安客运东站:计划将现东关街的东站迁至碾庄沟口,210国道南侧,与北过境线相接,规划为一级综合客运枢纽站,占地约5万平方米,投资估算为52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

延安客运北站:计划在四八烈士陵园殡仪馆附近,向北为包茂高速延安北出入口,规划为一级地市级客运站,占地约3万平方米,投资估算为3000万元,2013年开工建设。

延安东川物流园区:计划在宝塔区李渠镇周家湾村,210国道南侧,阳山火车站北面,规划为一级园区站,占地约为18万平方米,投资估算为1.2亿元,2012年开工建设,。

延安货运南站:计划在南二十里铺尚家沟村,包茂高速延安南出入口附近,规划为一级中心站,占地约为12万平方米,投资估算为8000万元,2014年开工建设。

3、保障措施

3.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认真抓好规划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作,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市运管处就规划中确定的工作指标与各运管所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将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并取得当地政府支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分割,确保规划实施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和改革运管体制,建立精简、高效,政令畅通的运管体制。各运管所要充分利用燃油税费改革大形势下,运管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理顺内外关系,科学设置机构,逐步优化队伍结构。通过持续开展“争做八个模范”主题活动,加强运管队伍建设;推进运管机构职能转变,加强行业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二是积极推进行政许可、审批方式改革。重点加大客运线路行政许可的改革力度,对市场竞争激烈、运力供给过剩的线路,积极推行以服务质量和经营资格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客运经营权招投标制度和线路审批听证会制度,提高审批透明度,增强审批合理性。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四是加强行业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重点在管理体制改革、先进运输组织和管理方式、运输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探讨。

3.2、加快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标准。以推动和倡导诚信经营为重点,建立健全各项经营行为的监督考核体系和市场退出机制,实现行业管理和市场经营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强化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完善行政执法、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机制,推行经营者经营行为公示制度,逐步淘汰不符合行业要求的经营主体,净化道路运输市场。对 “十二五”期间申请新开通高速公路客运经营的企业以及更新、新增客车,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六个执法”,即责任执法、铁面执法、阳光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安全执法。要加强运政执法的监督检查,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投诉举报核查处理反馈制度、执法行为督察制度和执法人员记分考核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执法、随意执法行为,坚决杜绝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

3.3、加快科技人才培养,提高道路运输科技队伍整体素质。吸引和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以及从事运输规划、营运、维修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道路运输科学发展,提高道路运输行业持续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力度。继续加大GPS、行车记录仪、危险品检测仪等现代化科技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增强道路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水平。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建立和完善运输车辆、从业人员、经营者的数据库,形成对行业宏观监测、调控、分析、决策的办公业务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公众信息网,全面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3.4、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是加快道路客运企业公司化经营改造步伐。既要达到公司化经营改造的目的,又要注重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行业稳定。二是大力推进运输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要继续推进客运企业以线路为依托,加速集约化、规模化进程,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引导货运企业进行资源的优化重组,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输企业。引导维修企业依托汽车维修有形市场,积极发挥品牌维修企业和4S、3S特约维修企业的引导、示范和整合作用,推进维修行业品牌连锁、诚信和集约化经营,培育区域性维修企业集团。三是加快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推进客运车辆向快速化、舒适化、安全化;货运车辆向厢式化、大型化和环保化发展;加快发展通村客运,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不断扩大农村客运网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客运的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通过采取延伸、绕行、新增等方式,提高农村的通车率;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监管,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细化分解并层层落实“三关一监督”安全管理职责,重点加强道路客运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监管。推进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责任化,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道路运输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从业人员准入退出机制,形成完善的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培训体系。制定驾驶员培训监督的量化考核标准,建立驾校质量、信誉考核体系。统一建立交通、公安及驾校数据共享的驾驶员培

训计时管理系统,实现驾驶员培训的全过程监控。

七、延安市“十二五”城市客运发展规划

1、现状

市区现有公交车321辆,分属延安市公交公司170辆,市客运服务公司97辆,延运集团兴运分公司54辆,出租车700辆,分属神州出租公司440辆,其中公司经营132辆,个体经营308辆,通达出租公司360辆,其中公司经营115辆,个体经营145辆。公交车辆结构主要为19座以上至73座以下的大、中、小型城市公交车、主要以燃气为主、车辆大都老化陈旧。需要更新。出租车主要以普通桑塔纳和捷达、桑塔纳3000型为主,全部为双燃料车辆。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营企业过多,导致恶性竞争激烈。市区现有三家公交车经营企业,即市公交公司,市客运服务公司,延运集团兴运分公司。三家企业共同经营市区内23条公交线路,市公交公司与市服务公司所经营的线路60%以上为重叠线路,一条线路一个站点两家公司共用,两公司的经营模式都为单车核算与司乘人员经济效量挂钩,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压站抢站,中途调头、强超抢会等不文明及违规违章行为的出现。

2.2、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区三家公交车经营企业没

有专用的停车场,有些车辆没有办法,只能将车停放在路边,常此以往,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没有专用的调头场地,现有的部分零时调头点存在安全隐患,市区大部分站点没有停车港湾,车辆难以按规定停靠,虽然现在在市区主要街道已新建10处港湾,但离实际需求相距很大。

2.3、公交车网络布局不够合理、热线冷线相差较大。由于市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近年来市区大量新建住宅小区,但大多数都在较偏远的小山沟内,如:市场沟、红化三期、黄蒿湾、百合花园、桃园山庄、东二十里铺等。由于较僻远或需要进沟、现有的公交企业处于效益的考虑,不愿向这些地方投放车辆,将车辆都集中投放在了以中心街为中心辐射的区域,线路较短,车辆较集中,出现了市区主要街道交通拥堵的局面。

2.4、出租车企业对经营者难以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从表面上来看,我市市区的出租车都进入了公司化管理,实则大多数(453辆约占总数700量的70%)都属个体经营车辆,车辆的产权、经营权都在个人手中,与经营企业严重脱节,名为“公司管理”实为“个人经营”,一些车主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赚钱,不服从公司管理。

2.5、经营企业对驾驶员不能行使行之有效的管理。两家出租公司的承包车按一年一签的形式承包给个人,个人又将车辆雇用驾驶员承包经营,驾驶员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多拉快跑,恶性竞争。

2.6、出租车违规、违章现象严重。出租车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常常以加汽、换班、修车等借口拒载。其主要原因为:只愿在黄金路段营运,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尽量的拉运乘客。如果地方太偏太远、路况较差的就拒载,以免“浪费”其黄金时间。人多不拉,因一次性将车装满就难以“拼座”,广大市民对出租车的这一行为深恶痛绝。由于延安市区主要由三道较大的川道构成,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给拼座带来了条件,由于利益的驱动,再加之部分驾驶员的素质较低,大都在不问前位乘客的同意下又搭乘下一位乘客。有时搭乘数位乘客,导致了拒载、绕行、无法使用计价器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按《陕西省出租汽车客运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实际经营时间未满三年的不得转让,遇有特殊情况确需转让的,应当经出租车行业管理机构批准”,实际延安的出租车私下非法转让情况特别严重。

3、城市客运发展规划

3.1、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公交车停车场需建设5个、公交车站牌在现有的基础上需新增站牌138个、新建回车道12个,停车港湾14个。新增停车场5个分别为东站:流水沟口(需地30亩)建房20间;南站:桃园新村对面200米(需地30亩)建房18间;西站:李家湾(需地30亩)建房15间;西北站:裴庄(需地30亩)建房10间;西南站:万花路张坪村(需地30亩)建房15间,估算总投资10000万元。新增设的公交港湾14个:美术大楼、好利来、区政府、百货大楼、百圣门口、交际宾馆、报社门口、南桥环保局、中医院门口、高家园则、二建对面、延大后门、小东门、大东门,估算投资400万元。修建12个回车道,估算投资300万元。合计估算投资10700万元。

3.2、公交车线路的新增及延伸

规划新增线路7条,延伸4条:

3.2.1河庄坪至姚店:河庄坪—北过境—客运东站—李渠—姚店;

3.2.2万花至河庄坪,万花—财校—红化小区经内环线—大砭沟—水利局—兰家坪—宏远小区—客运北站—河庄坪;

3.2.3丽景花苑至姚店:丽景花苑—火车站—二庄科—南过境—黄蒿湾—翟则沟—罗家坪—客运东站—姚店;

3.2.4市场沟至市场沟(环线):市场沟—五中—师范—延大—杨家岭—东关车站—黄蒿湾—南过境—高坡—育英中学—丽景花苑—韩家窑则—高家园子—市场沟;

3.2.5向阳沟至姚店:东关车站—罗家坪—客运东站—李渠—姚店; 3.2.6职业技术学院至火车站(旅游专线):火车站(客运南站)—

白坪—区医院—大礼堂—小东门—解放剧院—王家坪—杨家岭—卷烟厂—枣园—职业技术学院;

3.2.7财校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专线):财校—农校—南桥——大礼堂—小东门—大东门—西沟桥—王家坪大桥—师范—卷烟厂—枣园—职业技术学院;

3.2.8丽景花苑至万花山庄(10路):丽景花苑—客运南站—南桥—高家园则—红化小区—财校—万花;

3.2.9罗家坪至南三十里铺(11路):罗家坪—东兴超市—东关车站—小东门—市场沟—南桥—市医院—客运南站—三十里铺;

3.2.10延安保卫战景区至育英中学(13路):育英中学—客运南站—市医院—区二中—小东门—解放剧院—王家坪—延大—枣园—延安保卫战景区;

3.2.11翟则沟三期至财校(19路):翟则沟三期—东兴超市—旅游大厦—南门坡—南桥—高家园子—红化小区—财校。

按新增线路7条,每条按投放车辆12辆计算共需增加车辆84辆,延长线路4条,每条按增加车辆3辆计算共需新增车辆12辆,两项共需增加车辆99辆;同时,由于目前的公交车辆全部破旧老化,规划更新321辆,共计需购置420辆,估算投资16800万元。

3.3、出租车规划

按照建设部推荐出租车拥有量的标准,结合延安市总体规划中关于出租车规划的相关要求,出租车拥有量为2辆/千人,既每万人拥有20台 ,出租车的发展规模与空驶率紧密相关,一般出租车空驶率应控制在30%-40%之间,延安目前的空驶率为11%-17%严重偏低。按照我市现有人口约42万人计算,截至2015年底,出租车拥有量应为1000辆。考虑延安实际,规划新增300辆,更新600辆,合计新购900辆,估算投资13500万元。

3.4、估算投资

“十二五”期公交基础设施建设10700万元,公交车辆16800万元,出租车13500万元,合计41000万元,其中,争取国省补助24600万元,地方自筹16400万元。

4、政策措施

4.1、把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充分考虑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链接,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置科学合理的交通工具,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优化城市公交运营结构和运力结构。针对目前延安公共交通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要尽快研究解决。城市公交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公益性较强,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应以国有为主体进行经营,要尽快完成城区公交企业的整合工作,形成“国有主体、规模经营、科学发展、优质服务、安全舒适”的经营体制。要投放容量大、节能环保的新型公交车辆,燃料结构从双燃料车逐步过渡到纯天然气车,对发展无人售票公交车进行积极探索,启动地下交通客运的研究工作。

4.3、加大对城市公交的执法力度。城市公交客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经营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督促企业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公交服务,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依法查处非法营运、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等行为,全面提升行业形象。

4.4、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城市公交经营企业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微利企业,企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效益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应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政府研究出台优惠政策,从资金上给予补贴;引导居民出行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行效能;对公交企业上缴的各项税费予以减免或全征全返,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八、延安市“十二五”水路运输发展规划

1、“十一五”工作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在省航运管理局,省地方海事局和市交通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航运海事的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为中心,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在水路运输生产、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水路运输生产逐年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水路运输市场整顿和个体运输船舶企业经营转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市新组建水路运输、水路生产企业四家。截至2009年底,我市拥有机动船舶125艘,净载重量950吨位、360客位、功率1837.5千瓦。2009年全市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8万人公里;全市水路运输生产平稳增长,特别是水上旅游运输持续快速增长。

1.2、港航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各县(区)的实际情况,修建了九处社会效益明显、能满足当地百姓迫切需要的小型建设项目,整治滩险42处,炸礁石1476m³/307处,疏浚养护航道1400㎞。累计投资44.52万元。先后补助投资解决了延川、宜川等县海事办公用房。对改善渡运条件和加强安全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

1.3、渡船改造力度加大,船舶管理更趋规范化

顺利实现船舶检验工作由省、市、县三级管理向省、市二级管理的转变,取得了船舶检验资质。船检基础档案,业务程序更加完备。船检计算机发证系统升级进展顺利。“十一五”累计投入45万元,其中省局投资31.5万元,地方自筹13.5万元。累计完成渡船改造9艘。

1.4、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市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年专项活动,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以落实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责任为突破口,以渡运和水上旅(漂)游客运安全为重点,以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创建“安全水路”为目标,加强水上安全监管工作,保持了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平稳态势。总结了近四年开展渡口渡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对渡口和渡船开展年审,不断建立和完善渡口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开展各项安全专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日常安全监管工作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了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十一五”期,累计投入安全管理经费10万元,先后配置海巡艇2艘,海事执法和工作用车3辆,这在延安航运海事工作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举对提高延安航运海事系统的安全装备水平、改善全市航运海事执法手段、确保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5、海事管理工作初显成效

自2003年,市政府、市编办批准成立陕西省延安市地方海事局。顺利完成了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转型。并从海事台账、文书、证照基础档案入手,加强海事基础管理工作,规范海事执法人员行为,提升海事队伍整体形象。

1.6、应急抢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组织起草《延安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经市交通局同意实施。初步建立了一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了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在协调山西省永和10.18水上交通事故和王瑶水库油污染饮水库区事件的抢险中,水上应急预案和应急机构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7、水路交通法制工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开展行政执法公示制,每年接受部、省定期的执法培训,持证上岗,并向社会公布水路交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项目和行政许可实施机关。

1.8、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深化行业诚信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推进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全市三县一区海事处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市局连续多年被省局评为“创佳评差”先进单位,是交通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为全市航运海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五年来,我市航运海事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内河航运海事认识不足; 二是内河航运海事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三是水路交通行政执法手段薄弱,实际工作中,法律、法规滞后、可操作性不强;四是市、县、区工作环境和条件差;五是内河航运海事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六是港航基础设施条件差,船舶技术水平低,水运运力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影响水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七是信息化建设无从谈起;八是航运海事执法队伍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九是乡镇船舶安全责任落实难。

2、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为主线,以等级航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船型标准化为重点,以增强水上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为手段,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加快发展,促进我市水路交通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推进圣地航运海事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3、“十二五”水路交通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聘请国、省内航道、航运专家对黄河延安径流段进行大量调研论证,完成一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储备一些项目。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共同合力建设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的“321”工程。即:延川、延长、宜川三个港区建设;黄河风情水上游精品航线、宝塔、志丹、安塞、吴起四区县库区生态游精品航线二条航线;完成了延安海事办公楼的规划立项工作。通过以上努力,将延安航运海事打造成为运能低、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小、环境优美、平安、绿色的运输黄金水道。推动延安内河航运海事事业在“十二五”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3.1、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黄河延安径流段是陕晋沿黄各市重要的旅游开发区,也是各市确定的沿黄河经济发展带,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这里曾是河道狭窄,险滩密布的“肠梗阻”河段,船只无法行驶,严重影响两岸群众的交往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按照各市水上旅游整体策划,我市将加快黄河水运开发,有效整合沿线的自然,人文优质旅游资源,以统筹水上线路为出发点,以景点联动水域,通过水上黄金航道建设把沿岸景区〈点〉串联起来,形成以黄河峡谷自然风情、宗教文化、国家蛇曲地质公园、乾坤湾、黄河瀑布、黄河湿地、古城休闲、红色旅游、康体度假、沙滩阳光浴等为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为此,规划重点对黄河径流我市208公里的航道开始对其进行航道整治,通过开挖、疏浚碍航河段,力争全段航道通畅,使其达到六级航道的标准。力争北接榆林市清涧县、东接山西省临汾地区,南接渭南韩城。即:延川县眼岔寺乡高家畔渡口至宜川县壶口乡渡口,壶口圪针滩至渭南市韩城玉门口黄河峡谷水上游精品航线建成通航。基本建设标准是:通航百吨级船舶的五级航道和六级航道,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对内河航运提出要求为依据,优先考虑能源、旅游、外贸需要,为加快北煤南运创造条件,同时为解决秦晋沿黄四市八县沿水居住百姓的出行创造条件。重点建设宝塔区、志丹、安塞、吴起四区县十二库区生态游精品航线的渡口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和提升渡口渡运条件和安全设施。在“十二五”末使我市重点渡口、码头建成省级标准化渡口、码头。除此而外,要继续做好黄河航道的疏浚养护和码头、渡口的维(养)护工作。

3.2、船舶及船舶标准化规划

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市水路运输力结构;加大水运市场培育力度,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鼓励吸引和帮助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水运,为经营者提供优质的船舶技术服务和指导经营管理,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支持重点水运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扩大水运行业的社会影响力。推进船舶由钢质化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力争2015年以前全部达标。客船平均载客为50客位,116千瓦。货船占总运量的65%-70%。

3.3、水路交通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系统建设规划

建立水路交通长效安全监管机制,杜绝特大事故发生,预防重大事故发生。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全市旅(漂)游船舶、渡船安装GPS,通航水域航道设置较为完善的导航和安全警(告)示标志和监控设施。力争市级水上搜救指挥中心的规划立项工作,加大基层海事(航运)处(站)配置海事行政执法车辆和海巡艇,逐步提高市局和基层处(站)的交通、通讯、办公等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和加强海事监管手段。

3.4、航运海事法制建设规划

以管理法制化、执法规范化、队伍建设正规化为目标,加强海事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平、政令统一的圣地海事队伍,为依法治航奠定基础。

3.5、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2011年至2015年力争建成县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1个,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和海事文化建设,把航运海事建设成为“小而精”的行业。

九、延安市“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

1、“十一五”交通信息化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曹森厅长提出了“要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以服务社会公众为落脚点,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讲话。按照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分期投入、先易后难、以应用定投资、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我们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1、建成办公局域网,为办公自动化打下基础。2006年底,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规划建成了延安市交通局办公楼局域网。并为各处室配置了计算机,部分业务科室达到每人一台,满足了当时办公自动化对电脑的需求。

1. 2、积极配合,圆满完成专网一期工程建设。2007年底建成了连接省厅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并开通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两年来,专网运行稳定可靠,承载视频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等,成为省市交通行业内的一条专用“信息化高速公路”。

1. 3、建成延安市交通局中心机房。2009年7月,按照专业机房建设标准建成了中心机房,并通过了专业部门的检测。机房建成后,将原放置在市公路局的二级汇聚中心设备迁回中心机房,实行专网设备统一调试、统一管理,解决了机房未建成时造成的专网链路调试不方便,出现问题不能即时解决的难题。

1. 4、延安市交通局门户网站正式建成开通。网站共分六大版块,三十三个具体栏目。分别对延安交通系统组织机构、交通成就、发展规划、重点公路项目建设、客运班次、通行费用、行政许可、文件公告、政策法规、党风廉政等各方面进行查阅和宣传。同时,网站附带MAS业务功能,可通过网站免费对系统内广大干部职工发送手机政务信息。

1. 5、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起草制定了《计算机操作管理规范》、《计算机上网安全管理制度》、《涉密存储介质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维护维修管理制度》、《计算机系统病毒防治管理制度》、《主控机房管理制度》等六个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填补了我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的空白,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1.6、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认识不到位。目前,市局机关已先行引导,但整体来看,局属各单位对信息化了解不多,对信息化的认识滞后。二是信息化应用还不够深入,由于我市交通信息化刚刚起步,主要工作是放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因此,在应用工作尚需加大力度。三是宣传和培训不够,没有对信息网络知识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和培训。四是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五是尚需整合交通网络信息资源。

2、“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需求分析

全省“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大通道、大运输、大物流”的发展方向,都对交通运输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

2.1、快速发展的公路网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大建设、大发展仍将是交通工作主题,围绕扩大公路网规模总量,提高公路网的覆盖能力,加强路网运营管理、提高路网运行效率,保障路网畅通运行的重点工作,需要在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和创新管理方式,为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2.2、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需求

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增强通达深度;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客运服务水平,努力满足人民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个性化的出行新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货物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向需要道路运输信息化的支撑。

2.3、提高行业综合管理水平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需求

完善行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交通部门,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能力,在市场监管、安全保障和公众服务方面充分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以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依托,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综合运行分析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行业数据分析,以支持政府决策、服务交通企业,不断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以及服务质量,是当前交通行业综合管理的迫切需要。

2.4、增强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需求

面对恶劣气候、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交通运输行业要做到快速反应、全力保障,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构筑源头管理、应急预警、应急处理等全方位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对各类交通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全面加强和改善交通运输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5、提高公众出行服务水平对交通运输信息化的需求

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足,为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出行信息服务,多种客运方式之间、城市与城际之间信息融合,提高出行换乘效率以及恶劣气候及突发事件下出行信息的及时发布等出行信息服务都对交通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3、“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主要任务

3.1、建成市县交通运输专网

建成连接局属15个单位、覆盖各县区13个交通管理单位的行业信息专网。通过专网承载视频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系统、道路运输管理系统等,成为我市交通行业内的一条专用“信息高速公路”。其中专网所需交换机、路由器等网路设备合计80万元;需租用电信运营商数字电路13条,预计年使用费24万;视频会议系统大约需要一次性设备建设投资150万元;公文传输每点5万元,局属各单位及各县区交通部门预计28个部门共140万。估算投资490万元。

3.2、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系统

全面推进系统各单位无纸化办公,通过OA系统对工作流程、公文收发、单位邮件系统、信息发布、电子档案管理、财务保障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开支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估算投资80万元。

3.3、建设全市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将市局、项目法人单位、项目管理处、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对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费用、安全等状态和信息进行实时报送和查询,并实现建设项目对外发布的信息自动转换进入省厅阳光工程网站。估算投资220万元。

3.4、高速公路路网综合监控系统

整合现有及在建高速公路光纤资源,拓展交通行业信息专网至高速公路,建立全市高速公路传输平台和综合监控中心;完善高速公路外场监控设施,实现重点路段全程监控;综合高速公路收费、治超等多项业务,实现全路网图像、数据的共享;及时发现交通事故,诱导和调度道路交通,发布道路气象和阻断信息,保障全市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行畅通,有效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估算投资3000万元。

3.5、实现全市客运车辆一卡通

根据我省信息化规划部署2015年全面实现社保和公共消费两个一卡通的要求,率先实行我市城市客运一卡通。实现公交、出租等客运车辆刷卡服务。估算投资300万元。

3.6、建立全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中心

整合公路综合监控系统、车辆GPS信息联网监控系统,搭建市级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应急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确保路网正常、有序地运行,全面增强交通安全和交通应急保障能力,保证紧急情况下对外交通联系、能源资源供应等。估算投资600万元。

3.7、建立延安市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

整合全市交通行业建设、管理、养护、运输、收费等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建成市级交通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抽取、分析后,形成包括公路交通电子地图、公路基础属性数据、动态路况数据、建设项目数据、道路运输数据等基础数据库,初步形成交通数据中心,提高服务型政府对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估算投资1000万元。

3.8、规划资金

“十二五”期交通信息合计估算投资5690万元,其中,争取国省补助3000万元,地方自筹2690万元。

4、“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及单位的职责,强化管理,做到一个领导小组决策、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各业务部门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按照信息化规划要求安排建设的项目,经审核批准后列入年度计划,由局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组织项目的立项审批、监督管理及推广应用。明确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仍按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建设管理,由建设管理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共同负责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的审查,以便从设计、建设中加强技术监管,确保高速公路新建系统与全省交通信息资源的共享、设备兼容,避免改造带来的投资浪费。

4.2、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保障机制

按照规划任务,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以推动信息化加快发展。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及系统运营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及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

4.3、完善信息资源采集和共享机制

加大基础信息资源的采集力度,提高数据采集技术手段,落实数据采集、共享长效机制,保证信息系统长期、有效运行。各业务部门在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日常工作中,要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制度、数据质量责任制度,确保数据来源的及时、准确、可靠。

4.4、加强信息化项目评估考核

建立信息化项目评估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把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列入各单位、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十、延安市“十二五”交通安全与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国、省、市关于安全生产的要求,继续保持全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结合延安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总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纠各类危害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大科技运用力度,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人员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工作协作力度,全面抓好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工作目标

实现交通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行业和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进一步深入,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大对非法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实现交通运输业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和伤残人数全面下降,推动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为延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交通运输环境。

3、工作措施

3.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

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由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负责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认真制定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全过程的督促检查,使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将安全管理纳入全年工作考核内容,认真落实责任,严格兑现奖惩。同时要落实单位负责人、企业法人(业主)负责的交通安全责任制,规范广大干部职工的交通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要及时、如实报告,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2、强化措施,完善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3.2.1公路养护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全市公路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实施以事故多发路段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安保工程”,做好危桥险路改造工作,强化治理超载超限工作,落实养护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继续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病害防治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县、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公路安全中的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全省路网调度平台,及时准确发布路况信息,完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公路安全管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建立治超信息监控平台,完善治超监控网络,规范超限检测站点建设,形成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治超工作一体化。加强公路路政管理,规范路政执法行为,与交警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机制,确保公路安全设施完整和行车安全、畅通。

3.2.2、道路运输方面:继续开展“五查五整顿”专项活动。强化道路运输安全源头监管,严把“三关一监督”,督促运输企业严格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四证一牌一单”和“三品”检查等制度,加大反“三违”、打“三非”、治“三超”工作力度,确保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稳定。强化危化品运输安全监管,建立危化品运输企业数据库,认真开展危化品运输专项整治。强力推进GPS行车记录仪安装普及和跟踪检查工作,建立企业三级GPS监控平台,加快三级平台与二级平台的联网工作。继续做好清理车辆挂靠工作,严格清理挂靠工作责任制,加快清理进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清理目标如期实现。继续实施运输企业和客运驾驶员“黑名单”制度,继续强化运输市场管理,组织经常性的整治活动,杜绝非营运客车参加营运,坚决打击站外揽客、组客,非法站场、“黑车”营运等行为。

3.2.3、水上交通方面:重点加强黄河沿线和黄河漂流的安全监管力度,认真抓好水上风景旅游区、库区的安全管理工作。督促落实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责任,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加强船员培训、考核发证和船舶登记检验工作,在市场准入、船舶适航、船员适任三个环节从严考核,实行船员适任证考核和船舶检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水上交通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3.2.4、工程建设方面:加强公路建设的交通安全管理。必须按照公路设计和施工规范施工,继续深入开展全市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安全生产专项督查行动。大力推进“平安工地”建设,督促建设项目各有关单位加强“三类人员”管理,严格落实“两项达标、四项严禁、五项制度”,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把设计、施工关,切实落实桥梁、隧道、高边坡等关键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措施,严防坍塌、坠落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设管理单位要监督施工单位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经费,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品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

3.2.5、宣传教育方面:广泛、深入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安全,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坚持正面引导与警示教育相结合,总结交流活动开展的有益经验和好的做法,积极推动“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社会氛围。

3.2.6、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方面:要继续集中开展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通过“源头堵、路面查”等多种方式,有效遏制超限超载行为,确保公路设施的完好和公路交通安全。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执法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营造社会各界遵章守纪的良好氛围。

3.3、进一步完善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机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并完善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目前,按要求制定完成了《延安市交通系统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延安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开始施行,将继续完善《延安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延安市黄金周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延安市突发公共事件道路运输、保障应急预案》、《延安市公路运输、力量动员和重要物资运输保障预案》、《延安市公路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延安市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加强应急队伍、救援物资和装备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制和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

4、规划内容

安全规划共计需要经费350万元,全部由地方自筹解决。

4.1、安全教育培训:全市交通系统安全教育培训的五个主要目标。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系统干部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由局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干部培训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扩大安全培训规模。三是进一步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质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逐步实现干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四是进一步改进安全教育培训方式。五是进一步拓宽安全教育培训渠道。

培训主要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坚持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三支队伍”一起抓,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规划每季度培训累计不少于3次。培训率达到98%以上,预算费用为每年50万元,5年计250万元。

4.2、安全应急演练: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经验,及时整改存在问题。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定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性。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规划每季度至少组织演练一次,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参与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预算每年20万元,5年计100万元。将所需经费列入安全生产管理预算。

十一、延安市“十二五”交通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

历年来,交通部门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近几年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环境进一步改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在交通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人才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确立,人才开发的政策力度还不强,人才配置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还较滞后等。

1、发展原则

不断强化人才在交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做到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大胆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将使用为本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使用而培养、为使用而引进,在使用中培养、在使用中激励。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着力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引导人才更好地为交通发展服务。

2、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勤政廉洁、精干高效、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优秀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一支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驾驭能力强,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交通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创新能力,适应交通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人才规划

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人员定期培训和带薪培训办法;建立健全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开展各类专业化培训,开展以“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加强公务员的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和知识教育,推动学习型机关建设,营造“人人崇尚学习、集体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投入体系。设立人才培养预算科目,确保教育投入,系统各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人才培训,新上建设项目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经费。规划交通行业在“十二五”间共安排人才培训每年500人次。

3.2、加强人才引进与交流。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政策,按照“择优选取,重点培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机关单位主要从高等院校中分配,企业单位可以从社会上择优聘用。建立健全人才交流制度,推进人才交流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单位内部的人才交流,选送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基层和上级挂职锻炼。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人才引进100人次,人才交流50人次。

3.3、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制定实施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业绩为中心的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探索用人单位职称聘用制改革。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3.4、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努力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坚持公共服务原则,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转变服务方式,积极推行“网络服务”、“窗口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人才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十二、延安市“十二五”交通文明建设规划

1、“十二五”交通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交通系统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十一五”交通发展,全市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新形势下为民创建、整体创建、联动创建、文化创建的新路子。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交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有待创新,以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推动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十一五”交通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十二五”延安交通发展规划,以市委建设“文明延安”为总体目标,以深入开展“创文明新风,建和谐交通”活动为载体,以执法部门、服务窗口为重点,着力提高交通职工素质,增强交通行业凝聚力,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2、工作目标及规划

实现全市交通系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交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行业风气更加优良;交通行业精神深入人心,行业凝聚力明显增强;交通精神文明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创建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行政执法能力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社会形象明显改善。

2.2.1、争取培树国家和省级先进典型,争创全省、全国劳动模范,全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荣获单位和个人;县(区)交通局及所属业务主管部门全部建成县(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市局及直属单位90%以上建成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2.2.2、交通行政执法公示制、责任制、错案与过错追究制、督查制落实率100%,执法文书使用率100%,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受理率100%,基本实现公路、水路无“三乱”;90%以上执法单位建成县(区)级以上文明执法先进单位。

2.2.3、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争取创建1个省市级典型示范工程,全市干支平均优良路率80%,干线好路率90%;建成3条省级文明路、5条市级文明路。

2.2.4、建成5条站、运一体化文明示范线;客车挂牌率100%,持证率100%,正班、正点率均达到95%以上,站内秩序良好。

2.2.5、建成省级示范窗口1个,省级文明行业示范点1个,市级示范窗口1个,市级文明行业示范点1个;建成省级青年文明号5个,省级青年岗位能手(标兵)5名(含厅局级),市级青年文明号5个。

3、交通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3.1、强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交通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把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文明创建工作部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行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行业精神建设的强大合力。

3.2、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使干部理论学习、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有规划目标、组织安排、考核标准、督办检查、信息反馈、评比表彰,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制度。要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措施,实现新发展。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3.3、强化宣传发动,烘托创建氛围。要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宣传与对内发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提高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对外知名度、群众参与率,让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立足基层、连线成片、面向社会、走向大众。

3.4、强化督办检查,保证工作落实。要建立督办制度,通过深入基层、座谈走访、调阅资料、信息收集等多种形式,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办,加强现场指导,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出新典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3.5、强化资料积累,夯实创建基础。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要在日常加强创建工作中的音、像、图、文等资料的整理、归档,明确专人负责,建立创建资料信息库。要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作为一种机制,长期坚持,推动交通文明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行业精神文明得到积累、沉淀和升华。

第七章 政策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加大规划实施力度

加强领导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才能是规划的实施落到实处。认真抓好规划指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作,保证规划的严肃性,要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做好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定期跟踪检查规划的落实情况,确保完成规划中的各项指标和工作任务。将发展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并取得当地政府支持,保证规划的权威性。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规划内容,变行业行为为政府行为,要主动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二、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强化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点多面广,任务繁重,要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使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要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建设的法规政策和规定,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实施中把好勘察设计关、设计审查关、质量监督关、计量支付关、检查验收关。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执行业主监管、社会监督、监理抽检、企业自检的监督体系。市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站加强对公路工程质量的监督,按照规定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检测,提出监督意见要求限期整改。抓好工程建设质量,从对人员、机械配备的要求,原材料进场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到交竣工验收等方面严格把关,切实把工程质量落到实处,把工程建设成质量合格、程序合法的优质工程。

三、遵守法规、完善制度、按章办事,保障安全廉政实效

法律法规是规划实施的法律依据,所有规划项目的实施一定要遵守相关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根据要求和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按制度办事,做到规划的实施始终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监督。安全和廉政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样要给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管理生产责任制,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廉政工作要加强学习,强化宣传,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年”活动,通过主办“爱岗敬业”和“法律教育”活动,增强对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树立爱岗爱家的良好风尚。定期组织廉政学习,学习相关法律和文件,提高认识,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四、积极筹措、多方争取、规范使用,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十二五”期需要实施的项目很多,工程量很大,所需资金量也很大,各部门各单位要从上到下积极筹措,要积极争取国省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要按要求足额落实到位,近几年,由于地方配套资金的不能足额到位,影响了一些项目的实施效果,地方部门一定要想办法多方争取,确保资金的落实。资金的使用要符合有关规定,各用款单位要加强资金管理,使用好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上一级部门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违反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五、以人为本、精心管护、文明执法,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在实施好规划的同时,要加强后期的管护工作,公路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良好的原则,其他方面按照以人为本,精心服务的原则,努力做好后期管养各项工作,为社会创造一个优质、安全、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环境。加强交通行业法制文明建设,以管理法制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平、政令统一的执法队伍。继续加强交通系统文明窗口的建设,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努力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树立行业新形象。

第八章 规划附表

一、延安市2009年各县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二、延安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汇总表

三、延安市“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表

四、延安市“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改建规划表

五、延安市“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安全应急规划表

六、延安市“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日常养护规划表

七、延安市“十二五”农村公路升等改造建设规划表

八、延安市“十二五”农村县乡公路建设规划表

九、延安市“十二五”农村公路其它建设规划表

十、延安市“十二五”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规划表

十一、延安市“十二五”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规划表

十二、延安市“十二五”交通战备发展规划表

十三、延安市“十二五”道路运输发展规划表

十四、延安市“十二五”城市客运发展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