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中企出海欧洲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9 07: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师琰 卢森堡报道

去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产自中国的纯电动汽⻋启动反补贴调查。今年1月24日,欧盟发布“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扩大“去风险”举措,在投资、出口和科研国际交流领制造更多门槛。

2月16日,欧盟宣布对中⻋⻘岛四方机⻋公司参与保加利亚交通和通讯部价值6.1亿欧元的20辆电动机⻋公共采购投标行为展开外国补贴调查。

截至目前,已有九类由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受到欧方反补贴或反倾销调查,有消息显示欧方还考虑对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生物柴油等产品采取类似措施。

在这一次次交锋中,欧盟中国商会(CCCEU)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代表在欧中企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向欧盟各方及媒体表达严重关切,为中国企业有理有据抗辩。

欧盟中国商会由中银(欧洲)、中国三峡(欧洲)和中远海运(欧洲)三家公司发起,2018年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注册成立,代表近千家在欧中资企业。除了为中企在欧共同利益不断发声,与欧盟时有交锋,商会也以非常积极的姿态不断搭建各类对话交流平台,希望加深中欧之间的互信与理解。

连续五年,欧盟中国商会联合罗兰贝格调研并发布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年度报告,得到中欧官方、商界和新闻界日益关注。去年底推出的2023/2024旗舰报告中,有47%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政治环境恶化,63%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去风险”策略形成挑战,59%的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境内复杂的政策体系给企业经营增加难度。

据在欧中企向商会反馈,欧盟近年集中出台单边经贸工具,数量繁多的政策和条款增加在欧中企合规难度;欧盟各成员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尽相同,在多个欧盟成员国发展业务的中企需分别遵从相关条款限制,极大增加在欧盟单一市场内多国发展的成本;随着欧盟“内顾”趋势加重,48%受访企业表示面临欧盟“降依赖”和产业本地化的政策挑战,相应系列政策带来很大的业务不确定性。

2月23日,欧盟中国商会金融工作组在卢森堡正式成立,这是继数字和绿色工作组后,欧盟中国商会的第三个专设工作组。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欧盟中国商会还在酝酿成立汽车或新能源汽车工作组。

在卢森堡期间,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方东葵接受了21记者独家专访。方东葵从事过外交工作,在金融和外交领域均拥有丰富海外工作和管理经验,2022年11月上任此职。

他不讳言过去的银行和外交官从业经历,对担任如今工作是一个有利资产——“不同的工作阅历会让我在观察问题时,不仅是从经贸角度,也要从政治的角度来审视;不仅要从商界的角度看问题,也要从政策的角度、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更加立体、综合地分析问题。”


“只要有合适场合,就要去发声”

《21世纪》:在你看来,迄今为止这种与欧方主动加强链接的成效如何?怎样沟通才能更有效地传达企业意见,争取到更好的营商环境?今年商会计划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活动?

方东葵:中资企业在欧洲已有2800多家,中资在欧洲的利益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按国际惯例就欧方对我们提出的一些指责或者不合理的、非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发出业界的声音。这种声音发出后,首先是要触及决策者,同时要影响民众,形成一定舆论压力,也为官方层面进行相关谈判提供我们的关切点。效果和影响是比较明显的,能够传达到我们对企业希望被听到的关切。

有些活动还在推动,不一定适合现在讲。作为参考举例而言,我们计划与欧盟高官举行对话会,也会举办一些相关行业调研会、对话会等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中欧商业高峰论坛。

可能过去我们的企业过度关注自己的内部经营管理,对于与外界的交流和舆论的影响有待改进。只要是能够推动欧方对中国企业增加认知,加强企业沟通,表达我们诉求、观点的活动,商会都会积极投入。

《21世纪》:自担任欧盟中国商会秘书长以来,你所感受到的中欧之间官方和民间往来与关系有什么变化?很多人担心中欧关系会走下坡路,你怎么看?

方东葵:中欧关系受到几个因素影响,的确出现一些变化。首先是中美关系,其次是地缘政治特别是俄乌冲突,还有疫情影响,导致中欧之间往来减少,互信减少。欧方出于一些地缘政治考虑,抛出了“去风险、降依赖 ”的策略,这是整个大的地缘政治结果。

当前现状下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要加强与各方沟通,增进民间交流。对商会来说,凡是有合适的场合,就要去发声。表达企业界的现状、关切和诉求,让更多人听到在欧中企的声音。

《21世纪》:中⻋⻘岛四方机⻋这个案例为什么会成为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实施后第一案?作为商会能为它做什么?

方东葵:这个案例首先是已经触发了调查的条件,其次和欧洲大选有关系,所谓“中国因素”。对一些政客来说,只要是涉华问题就会抓眼球。

对于具体的案例,我们会根据不同进展表达商会的立场,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搞一些相关研讨,传递信息和诉求。

“去风险”或集中在特殊领域 建议企业谨慎判断

《21世纪》:目前政治压力环境下,企业该如何自处,防范类似青岛四方那样可能突然而至的风险?

方东葵:我们所关注到的“去风险、降依赖”,企业似乎都成了惊弓之鸟,甚至会面对各种压力,但实际上这种“去风险、降依赖”是存在于特殊领域的。高科技产品、基础设施类、关键原材料等,这些是欧盟所关注的“去风险”领域,对其它领域,不是它所引起关注的领域,企业谨慎研判即可。

《21世纪》:2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议案,宣布将拨款超过200亿美元在未来五年更换在美港口运营的中国起重机,政府将补贴使用日本三井物产美国子公司制造的起重机代替中国产品,并为港口运行的计算机网络制定标准。美方的理由是中国起重机占到美国港口起重机近 80%,可能“很容易受到对手的干扰”——这在业界看来,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倒退性举措。根据您的了解和判断,类似情况未来是否有可能也在欧盟上演?

方东葵:美方和欧盟的一些举动是相互影响的,其实在美方采取这个措施之前,欧洲的一些机构已经就中国在欧洲港口的建设问题做过报告,也递交给我们,提出他们在这方面“去风险”的一些策略设想。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欧洲有它的特殊性,是27个国家组成,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诉求,与美方相比,不会那么激进。

《21世纪》:再谈谈商会的年度旗舰报告,报告里提到,在欧中企对欧盟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已连续4年下行,这也侧面显示出中企在欧盟市场的生存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大挑战,为什么大部分受访中企还是愿意对在欧盟投资发展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你对未来几年的投资趋势怎么看?

方东葵:首先欧洲是一个成熟的发达市场,政策特别是法律的配套机制是完善的,消费者购买力强大,拥有人才优势,中资企业在欧洲发展有非常好的土壤。一些在中国市场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在欧洲有很好的需求空间,因此企业愿意到欧洲来拓展业务。

未来中资企业还会把欧洲作为出海和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高地,这个定位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

以“三个伙伴”冰释“三重定位”寒意

《21世纪》:能否评估一下今年6月欧洲议会大选、欧盟领导层改组对中欧关系可能带来的变数? 若冯德莱恩成功连任,未来欧盟是否会继续加深保护主义,出台更多不利于中企投资出口的防御性措施?

方东葵:欧洲是多元化的,各党派利益诉求也不一样,目前所处政治周期是一个右倾周期。欧洲大选既有可能会冲击中欧经贸关系的负面因素,也要看到有利的或者说可以做工作的空间。

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有的更多侧重于政治领域,考虑的是战略博弈的问题;有的会更考虑经济利益,要实现为民众的福祉去创造高质量的生活。过度关注政治、对经贸领域政治化的那些政客有他的支持者,但是也要看到,致力于推进中欧经贸关系、致力于经贸因素的力量始终也是存在的。

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谁,如果他过多强调政治因素、忽略经贸联系、经贸利益的话,肯定会失去很多支持,而右倾的力量会抵消某些政治因素的干预。

《21世纪》:去年12月,中欧峰会期间中方提出对欧盟“三个伙伴”的定位——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对此欧盟和成员国是否认同?

方东葵:中方提出“三个伙伴”的关系定位,是释放充分的善意,把中欧关系视为伙伴关系,而不是此前欧盟对华的“三重定位”——合作者、竞争者尤其是制度性对手。作为伙伴关系,中方对欧洲企业在华投资以及促进中欧经贸往来都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这是欧方企业界所乐见的,也会促进中欧经贸发展。当然我们不排除欧方还有不同的心态,至少中方是释放充分的善意。

《21世纪》:随着上月出台“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欧盟的“去风险”策略已扩展至更多领域。在这个距离正式实施仅剩两三年的立法初级阶段,在欧中企尤其是有意投资欧盟市场的中国企业应该怎么看待更严苛的新政策?能采取什么补救性措施?

方东葵:首先这个政策出台,会让很多中国投资者在欧投资有阴影,形成一个寒蝉效应。

其次,市场驱动总会有这种惯性,使得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政客反思。我们的关切是,欧洲的经济安全考量要划定在什么范围,不要去泛化安全问题,要提供政策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