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梁正。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复工复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疫情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要求,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抓紧复工复产。
报告背景
我想这是对当前疫情的非常客观的判断。如果我们从整个经济活动的周期来看,目前一个月的停摆对我们的经济其实已经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也搜集了现有的一些学者的分析资料。从短期看,此次疫情的防控主要发生在一季度,停工一段时间不会对全年产生绝对性的影响。但是,一些行业比如说像餐饮、交通,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类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目前,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疫情在5月结束,可能会导致全年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
从中期来看,疫情可能会对一些行业产生负面的冲击。但是同时也会加速像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这样一些行业的库存回补,对这样一些行业的上游设备厂商也会产生正向的刺激。所以,总体来看、疫情对经济从短期来看是有影响的,但长期并不会造成决定性的冲击。
分行业区别来看,疫情有利于在线办公、云计算、工业机器人这样的一些产业领域。在生活方面,对于新的消费习惯,如电商、无人接触配送这样的一些行业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在一季度之后,如果疫情能够到4月底得到控制,可能5月经济活动会恢复正常,一些短暂被压抑的需求还会反弹,带来经济的回升。在17年前非典冲击之后,曾经有过这样的现象。所以目前来看,如果疫情通过防控能够正常地被控制,应该会有这样的回补。
但与此同时,比较大的影响是对中小微企。这方面包括长江商学院,中欧商业评论等做过的一些调研发现,如果推迟一个月复工,实际上相当多的中小企业(1/3)是会受到影响的。目前来看,超9成的小微企业开工延迟,超8成的小微企业绩效会下降,特别是在流动资金上,如果超过3个月,可能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甚至社保费用的缓交,贷款利率的下降等这样一些政策,现在中小微企业是不是已经都非常了解,可能还有待进一步宣传、进一步落实。总的来看,目前推出的措施还只是阶段性的,是不是足够也有待进一步研判。
我们再来看一看最近复工的情况。刚刚新华社发布的卫星热力图可以看到,到2月19日,如果跟春节前相比,社会的运行正在复苏,工业生产也正在恢复。像长三角及一些重点城市复工率,比如像无锡已经达到了10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尤其工业500强、大型的央企,复工率也已经达到了90%以上,非常高。说明整个经济运行逐步往正常恢复,这当然是好的方面。
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在防控方面,我们可能面临的压力更大。
当前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居民生活方面
前面是一个背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今天想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复工复产提供助力,同时这方面又有什么样的政策需求和政策上的考虑,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我们看当前的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和企业经营都带来了哪些影响。大概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从居民的生活方面看,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在医疗卫生、餐饮、在线诊疗,甚至包括一些我们说的“宅”文化、“宅”经济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因为已经有一个月时间大家没有办法出门,都待在家里,其实带来一些新的需求,比如口罩、卫生消毒用品,这个是最明显的。我们目前的口罩产能其实已经恢复到最大,但还是不能满足现有需求,这是一方面。
与此同时,可能更大的影响是我们的卫生习惯。经过这样一次冲击,可能对全民在公共卫生习惯的教育方面,应该说也是一个契机。比如说和日本做一个比较,2018年日本的总人口1.27亿,每人年均口罩的使用量是43只,而我们2018年的人均口罩使用数量是3只。所以,大家都在讨论,日本是不是能够防控住疫情?日本良好的社会治理水平,还有卫生习惯,实际上它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在东京奥运会之后才有比较大的改观。这样一些比较大的外部冲击,可能会对卫生习惯、人的生活习惯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在消费这个领域,尤其在日常生活如吃这些方面,在疫情冲击下,使很多的生鲜电商得到了有利的发展契机。这里也有一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春节期间,像京东到家、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所谓生鲜平台到家配送,这类平台订单增长应该是几倍的数量。
在医疗这个方面,疫情防控初期很多平台都上线了在线问诊,比如说像平安医生、好大夫、腾讯、京东都有这样的一些平台的上线。
另外,在疫情的应对方面,我们在武汉新建的两所医院都可以通过5G这样的远程技术,接入像解放军总医院等在北京的最好医院,进行远程问诊、远程治疗。这些也都会在将来,对医疗服务的形态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个方面,由于大家都在家,尤其是文化消费方面,像游戏行业增长非常大。可以看到一些数据,像春节期间王者荣耀的日活突破了1亿,同比增长了60%,全民宅家、老中青祖孙三代一起打游戏,可能也是对动漫、游戏,视频等行业发展的一次契机。有一些电影从院线改到网上播出,这都是一些新的变化。
企业生产方面
我们比较关注的尤其是复工复产这方面,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应该也是比较大的。第一,主要是在办公服务方面。在春节假期之后,实际上有相当多的一批企业,他们虽然是上班,但是并没有返城或者没有返场,没有返回公司。有将近40%以上的倾向于在家办公,这样的一些企业,他们的新需求很大刺激了云服务的市场。
在整个疫情发展早期,像百度的智能云、像腾讯的腾讯云,当然还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像阿里云,都有非常显著的增长。还有一些像即时会议,协同工作的办公软件,很多企业都推出了开放的模式,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这是在办公服务的领域。
在制造业这个领域,这次疫情对很多企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我们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应该说还是比较低的,除了一些重点企业和大企业之外,这次疫情的影响会体现在生产、管理、供应等各个环节上,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加速国产的工业软件,还有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在供应方面,还会带动产业电商平台的业务发展。还有像一些高速高效灵活的产能的组织,这方面都会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在系统的平台、应用的软件,在云服务的普及这样的一些方面。
在硬件方面,比如说一些企业充分利用自动化的技术,像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的产线生产口罩。中国现在已经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我们国内的厂商现在有5000家,也占到全球的最大市场份额。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可能也会带动我们在生产端的、机器人上游的技术发展,比如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尤其是5G,现在正好在一个推广的周期起点,从4G向5G过渡,5G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可能是在工业智能制造。5G技术、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流水线结合,推动智能制造,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这次疫情从这方面来看,可能会对转型提供相当的助力。
城市管理方面
在城市管理方面,相比上次非典疫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严重。习总书记的讲话里也明确讲到,这是我们建国以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疫情。
由于我们采取了比较果断的措施,像封城、小区的封闭管理,切断疫情的传播链,目前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也非常突出的反映出我们在城市的管理智慧化,尤其是社区的信息化、城市的智慧化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短板。很多小区现在还是在用人工方式来排查。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像杭州、深圳、北京较早有智慧社区的小区,利用信息技术去掌握人的流向,识别他的身份,同时还可以用信息技术提供个人健康管理,提供居家生活服务和物资配送,再和其他的平台、其他的服务链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在疫情防控当中发挥作用的场景。
在这一方面,疫情之后,我们在社区的信息化、智慧化,以及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方面,也会开辟一些新的应用场景。比如现在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像杭州推的“健康码”,北京包括还有很多其他地区也在大力推广。在深圳有“深圳通”,腾讯等公司借助微信小程序推出很多服务,怎么做好人员管理,怎么做好城市的智慧管理。这方面本来我们的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像阿里在杭州建设城市大脑,腾讯在深圳和政府合作,推的像“粤省事”的小程序,他们在智慧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社会管理方面,都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来看,我们的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中西部,这次疫情发生在武汉,应该说也反映出这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上。
交通运输方面
第四个方面是交通运输,这次的疫情防控对交通运输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第一,首先正好是发生在春运,整个春运期间运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样的时间跨度上,但是应该在非典以来到现在,甚至在过去的20年,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但与此同时,应该说人员的运输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货物的运输总需求减少了,但是一些像生活服务、蔬菜、食品、冷链的运输,甚至像防疫物资方面的需求,反倒加大了。总体来看,对运输行业的影响,是体现在不同的侧面。从历次WHO宣布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影响来看,可能短期内对我们的货物进出口、对贸易、对港口这方面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可能也会传导到对企业复工复产、尤其是需求侧的影响。可能在一季度,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复工节奏的影响,也会有比较大的冲击。
公共服务方面
跟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的,疫情在公共服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都体现在哪里?像医疗方面,我们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在线问诊、在线买药,还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AI技术,比如像图像识别,像腾讯的觅影,还有商汤的识别技术,可以用到快速研发、快速诊断上。医疗产品的生产,包括一些企业,用自动化的产线更加的智能化、弹性化的组织生产。在口罩的生产上,一些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了自动化生产线,所以现在产能很快得到提升。
同时,也带给了科技企业发展的很大机遇。尤其是在通信服务,在线办公、人工智能的一些基础技术,以及在线医疗、线上生活服务等方面,背后实际上都有科技公司的支撑。所以是对科技类的企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一些企业发展的促进。
也有一些不利的冲击,比如说我们比较重要的电子电器,像移动电话,手机的生产,因为中国应该说是全球供应链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可能直到最近,苹果iphone在华的产能才全面恢复。所以影响不光是中国。这方面除了对市场的影响,对企业本身复工复产也是有影响的。
另一方面,通过疫情的冲击,也使很多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可能未来会加大包括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投资。
在教育方面,从短期看,很多在线教育平台都推出了免费的课程,这一方面发挥社会责任,为现在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教育,现实的需求提供助力;另一方面,确实对线下教育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为所有的线下教育现在都停了。从长期来看,通过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场景实验,人们对在线教育的理念、在线教育的模式、在线教育可能面临的挑战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它的便利也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清华大学为例,我们实际上是2月17号正常开学,但学生不返校,所有的老师都在家做直播、做网红,所有的课程是不停的,但是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是利用一些公共的办公软件,像腾讯会议、阿里钉钉,还有清华自己的“雨课堂”这样的软件来进行。作为定制化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其实它有很多优势,很多老师不是特别习惯,但是一旦接受了以后,它的很多优势,比如在线投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反应的把握,这可能也会对将来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也就是疫情到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复工生产
从要求来看,习总书记在2月14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12次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样的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更好的支撑作用。这是从中央层面提出的要求,我们怎么用信息技术去应对疫情,而在2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进一步提出,我们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要抓紧做好复工复产,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工信部等相关部委也发布了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文件。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着力点
这个方面的一些着力点如下,也就是我们用信息技术可以去做什么。第一个方面,利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去协同研发、生产、供应、服务,加快制造业的产能恢复,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业务的开展。
第二个方面是一些大型的龙头企业,行业平台型的企业。通过把它们的平台开放做好一些基础服务。在办公服务方面,比如很多办公软件、在线协同、视频会议的软件也是帮助大家在线上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
在供应方面,可以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技术去完善智慧物流体系保供应。在融资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推出企业的征信服务,如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快速借贷,对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助力。这样一些方方面面的措施,助力企业迅速复工复产、高效复工复产。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内在逻辑
阿里研究院有一个研究,对于我们怎么去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最关键和核心的是要解决信息的高效流动、高效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实现“四化”,信息传递的高效化、防疫抗疫的精准化、生活服务的便捷化、供应物资的协同化。而要做到这“四化”,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赋能,消除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鸿沟,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要让相关企业、政府,提高“数字商”或者信息领导力,了解如何应用这些信息技术,如何管理这些信息技术。当然一切工作的前提都要依赖严格的疫情防控机制,它要有效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是在这样一个有效管控的条件下推动复工复产。
生产领域:风险管控
对于生产企业来讲,这一方面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在生产领域的风险管控,可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环境的风险,我们要对于外部的环境变化、复工复产的政策要求,包括城市的管理,员工的返程、复工所面临的管理方面的要求有充分的认识。
在原材料供应方面要掌握相关的信息,物资的供应。需求方面,订单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生产方面,流程的控制,如何将防疫的要求和复工复产的要求结合起来。总体上我们要控制风险,将企业的信息系统和政府平台所提供的防疫风险监控系统整合起来,这方面要向杭州、深圳、广东等地学习,都有比较好的经验。
消费领域:非接触式经营
这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如何用它去助力我们的行业发展,像刚才我们讲到,消费行业,比如说生鲜、冷链,这样的一些行业可能会得到比较大的促进。
流通领域:仓储信息化和物流配送无接触化
在流通领域,像我们的配送,无接触配送,快递柜,这方面在疫情之后,大家因为充分体会到了无接触配送,有它的安全、便利、卫生的优势,现在在这个市场还是在快速发展。一些大的企业,像丰巢的快递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跟智慧社区的建设相结合。这次因为防控的要求,大家会感觉到很不方便,不能进小区,要到门口去领快递,其实还是不能真正做到无接触,说明有这方面需求。还有像京东这样一些企业,利用机器人配送,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景。在小区、办公楼也是有很大的落地空间。
商务领域:云办公
在商务领域,一个是云办公,疫情防控为其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机遇。比如,2月5日,阿里的钉钉软件在苹果应用市场上的下载量超过了微信,目前的用户量超过了2亿。现在头部企业都在借此机会大规模推动云办公服务软件的普及。云服务的软件,应该说涉及到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从办公到业务的开展,再到内部的管理,它除了对这样一些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有带动作用,再往上对硬件的供应,像5G网络、核心元器件、服务器、芯片,都可以带动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P20:新技术应用对政策管理和相关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这是信息技术如何去助力企业的复工复产。从消费端、从供应端,从管理侧这些角度都可以发挥这个作用。
新技术应用对政府管理和相关政策提出的新要求
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工作部署,这是我们目前工作的指导。
第一,落实分级分区的精准复工复产,这是中央目前的总体要求。既要防控,又不能因噎废食,我们要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出台一些精准的措施,阶段性的措施,减税降费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是一个关键的着力点。在复产的同时要强化稳就业的举措,因为复产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障就业的岗位,要保障劳动群体的收入。包括利用复工复产的机会,去支持脱贫攻坚。
在企业环节上,如何保障复工复产,尤其是强调产业链的协同,各方面的复工复产,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信息技术的利用可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此外还有基本的民生保障,还有外贸,产业链的畅通、供应链的畅通,这就不光是国内了,也包括国外。
为了落实这样的一些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5日有一些更加具体的措施。包括在金融方面,贷款利率的下调,再贷款的利率下调,贷款本金的延期偿还。还有银行信贷额度的增加。
税收政策,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的降低,包括一些费用的阶段性的免除、如社保缴费,引导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还有减免城镇的土地使用税,鼓励出租方减免物业租金,这都是对中小企业、商户比较精准的扶持措施。
充分运用新技术、强化复工复产服务保障的政策着力点
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去保障复工复产,配合一些政策的落实。这方面在工信部出台的文件里也特别提到,我们运用这样一些信息技术去跟踪政策实施的效果,通过这样一些复工复产的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在这方面的需求,比如像杭州,还有其他一些地区都出台了企业复工的申报平台,上海有企业复工的健康云平台,阿里在全国推广健康码加企业复工复产的系统,把健康码和企业的复工复产申请相结合,把防疫和员工的健康管理以及复工复产审批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好的经验。
再一个方面是搭建数据融通的平台。对企业的到岗、复工、开工率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包括给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防疫培训,还有像招工、用工、财税支持。像刚才我们讲的一些社保降费、税收的优惠,我们都需要跟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发挥技术创新对疫情防控支撑作用
在地方的层面,不管像上海、杭州,还是北京,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一方面是落实相关政策,再一方面是怎么发挥技术创新对疫情防控的支持作用。比如说,提出要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特别是鼓励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共享、互动和互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刚才我们讲到,利用平台企业掌握的一些数据,跟政策管理、企业的运营去结合,从而会更精准地为企业做好服务,包括我们对它的物资供应、人员的招聘。以及企业在劳动合同管理、员工管理这方面的要求,同时也采取一些更灵活的政策管理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保障顺利复工复产。
新的政策与治理问题
最后,有几点思考也提出来,想跟大家一起探讨。这次的疫情是一场大考,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政策问题。有些问题跟疫情本身相关,可能跟未来新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家灵活上班,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保障雇主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个可能是需要政策研究,包括需要管理部门思考的。现在有人吐槽,说我在家上班比在公司上班还累,在公司上班还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的早餐,现在在家里要自己做饭,有很多新的问题。雇主同样也是,我怎么知道你是在上班而不是在带孩子,所以很多这样问题,我们需要借鉴目前这种灵活工作方式在国外已有的管理经验,研究提出灵活工作的合同管理、保障、监督等方面的政策需求。
再比如经营场所的管理,很多传统的服务业由线下改到线上,提出哪些新的监管要求?这方面对于电商企业来讲是比较熟悉的,对于有一些场景,比如医疗、教育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再比如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像无接触的配送,服务质量如何来保障,如果我们在生产链上,通过上下游的协同来解决衔接问题,那在服务链上供需双方的对接有什么新的需要,可能跟传统的方式也不一样。包括不见面的监管,在线的监管怎么去推,也需要研究和解决。
与上面这些变化相适应的,税收和社保的政策,如何去适应?尤其是现在出现共享员工、零工经济这样新的模式业态,它在劳动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等等这些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也需要我们关注。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这次疫情的冲击,导致大家不能出门,利用很多信息技术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替代了很多传统的岗位,不管是在服务、配送、还是在生产、经营等环节。怎么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样的一些就业岗位被替代了以后,在哪些领域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这些都是我们要在政策层面去考虑的。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有一些初步的思考,还不敢说是答案。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充分借鉴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这样一些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势,引入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社区等新型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探索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的“智慧治理”的模式,为我们的复工复产,还有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提供助力。
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进一步探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