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新:一马当先“论战”末代港督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5 15:09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原全国政协委员刘宇新:

一马当先“论战”末代港督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经历过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那段黑暗岁月的香港人对闻一多的诗篇《七子之歌·香港》有着更深的体悟与共鸣。

8月25日至31日,“香港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将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展览筹委会总监、原全国政协委员刘宇新生于抗战、发展于香港,因为战争,成为孤儿。或许正是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世,刘宇新将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对祖国、对香港的爱。

“爱国爱港”是刘宇新在采访中频频提及的词汇。无论是抗战胜利还是香港回归,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再过两年,香港回归将迎来20周年,为抢在时光之前留住宝贵的历史资料,南方日报和广东省政协文史委携手启动“见证·亲历香港回归”史料征集活动。今日推出第一篇,敬请垂注。

犹如走向阳光之时背后会有阴影,香港的回归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香港会展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在几千双眼睛的注目礼中徐徐升起时,现场不少人热泪盈眶,刘宇新更是激动得不能自已。

作为香港回归过渡期的亲历者和香港回归的坚定支持者,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原全国政协委员刘宇新,在香港回归的13年长跑中,比一般人更多一分责任、一分担当和一分唏嘘。

在这背后,有许多故事值得回味。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刘宇新,听他讲述回归前后的难忘经历。

●南方日报记者 李梦瑶 吴自力

以笔为武器▶▷

“敢说真话不怕被抓”

原籍潮汕的刘宇新出生在1941年,正值日寇入侵、山河沦丧的岁月。或许是命运使然,刘宇新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刘宇新告诉记者:“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无从知道也无从寻根,总之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子,祖国就是我的母亲,祖国就是我的家,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

对于刘宇新来说,香港是他的第二故乡,给了他生存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他也一直关注香港发展。1962年,20岁出头的刘宇新来到香港,一路上磕磕绊绊,凭自己的毅力、胆识,开创了新宝德,凭借新宝德的成长与发展,刘宇新也走上了“爱港、爱国、爱乡”之路。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关于香港前途的《中英联合声明》,从此香港进入了长达13年的回归过渡时期。在此期间,刘宇新不断撰文宣传“一国两制”,驳斥不良言论。

1989年8月,香港股市暴跌,地产萧条,社会商品零售额也下降了四成,整个社会陷入一种莫名的躁动与恐慌之中。坚决维护“一国两制”的刘宇新适时发表了题为“困惑的香港人,何去何从”的文章,有理有据地批驳一些不良声音。

针对“港人弃港”的说法,他直接驳斥道:“这既不明智,也不切实际,大英帝国不可能收留580万香港人……正如东江之水源源不断滋润香港一样,内地的改革开放是维护香港稳定繁荣的重要条件。”

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抛出“三违反”的施政报告时,他率先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形容施政报告中的未来五年新政是“糖衣毒药、包藏祸心”,猛批“三违反”政策。“当时直通车已经谈好了,彭定康却反对,简直是千古罪人。”

谈及那段往事,刘宇新依然愤慨:“那是香港敏感时期,我写了很多反对的文章,可以说是第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那时候觉得被抓了也没什么,反正文章已经发出去了!”

以商会为桥梁▶▷

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

1991年10月,时任嘉应商会会长的刘宇新组织以曾宪梓为团长的客属工商界人士赴京访问,将香港过渡期港人的种种忧虑和各种动态向中央反映,获得邹家华、陈慕华、丁关根及鲁平等多位领导的接见。这是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后第一个工商团体访问北京,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深受国内外各界赞赏。

嘉应商会是梅州嘉应各县实业家的商会组织,它的根是炎黄子孙后代,它的魂是爱我中华。刘宇新在上世纪70年代加入嘉应商会成为会员,1984年被选举为副会长,曾宪梓为会长。成为嘉应商会的“领导班子”成员以来,刘宇新便与曾宪梓等十几年风雨同舟,坚决拥护国家政策,始终不渝坚持爱国立场,将嘉应商会打造成为同级社团中爱国爱港爱乡的一面光辉旗帜、香港商界和中央沟通的桥梁。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1984年10月,嘉应商会同仁意识到这是头等大事,时任副会长刘宇新亲自策划,全力支持配合曾宪梓,组织发动了1500名会员乡亲出席历史性盛大宴会,欢呼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

宴会期间,全场一起唱《歌唱祖国》。“这在当时是香港的一个壮举,要知道当时香港很封闭,是亲英国的。你说爱国爱港,说的时候很有压力,很受打压的。”刘宇新回忆:“在香港殖民地百年史上,150年来都没有这么多人一起唱过这首歌……那是很壮观也很动人的场景。”

刘宇新担任嘉应商会正、副会长10年期间,十分注意拓展商会的对外关系,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对于商会作用,刘宇新有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爱国民间社团,有责任为维护香港稳定、促进香港经济繁荣尽力,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架起一道桥梁。当时我真的全力以赴,为香港的过渡回归付出全部努力。”

铮铮爱国心▶▷

敢于对末代港督说“不”

1992年7月,彭定康来港就任港督,掀起与中国搞对抗的恶浪。刘宇新以嘉应商会会长名义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告诫英国政府“不要迷恋过去欺辱中国的历史”。当彭定康不听中方劝告,一意孤行“量身定做”最后一届立法局选举时,他又以“擦亮眼睛,选举贤能”为题,让广大港人进一步认清英国霸占香港的丑恶目的。

谈及那一段“剽悍”的往事,刘宇新先生笑着说:“他们谁也没有我胆子大,我写了很多反对的文章,敢说,敢骂。”在香港回归的13年长跑中,刘宇新十多年如一日地团结港人,与别有用心的势力战斗到底。

“香港回归的那个晚上,感动得流泪,香港回归真的是很难,看到英国米字旗下降,五星红旗上升,真的是非常感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刘宇新提及香港回归之夜依旧激动不已。

鉴于刘宇新的贡献,1996年,刘宇新被选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为推选特区第一位行政长官继续作着贡献。

2000年,刘宇新因为卓越贡献,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对于殊荣,他只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只要你真正做过好事,社会和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亲历回归

24小时没合眼

经历

“作为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生,一生不知道父母是谁的孤儿,想到香港因为鸦片战争被英国占领,与祖国分离150多年,我感同身受。回归的那个晚上,我一直感动得流泪。”刘宇新说,香港回归经历的不少波折,“真的是很难、很难,我那天晚上看到英国米字旗下降,我们的五星红旗升起,心里非常激动,大家努力了这么久,香港终于回来了!”

据刘宇新回忆,1997年6月30日的主权交接仪式当晚11时30分才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但30日上午10时他就已经前往会展中心。“很激动,想早点去等着。”

刘新宇是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出席交接仪式的,“能现场参加仪式的只有4000人,中英各一半。我因为是推选委员,安排的位置离主席台不远。”能在现场亲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时刻,刘宇新至今仍兴奋不已,“现在向孙子孙女讲这段经历都很自豪”。

6月30日23时59分15秒,英国国旗和英国统治下的旧香港旗降下,英方护旗手将旗帜摘下、叠起,标志着那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结束。

当时间来到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五星红旗首次在香港升起,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顿时,台下掌声雷动,刘宇新潸然泪下,“没有语言可以形容!我一个孤儿,来到香港,看到国家兴旺。收回香港,这种民族感情太强烈了,12亿中国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此后,举行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等活动。7月1日上午10时,特区成立庆典举行,已经24小时未合眼的刘宇新依然精神奕奕,“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困,都激动得不得了”。

对话

爱国爱党大声唱出来 1500人歌唱《我的祖国》

南方日报:在香港回归前,您还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刘宇新:印象最深的是1984年10月的欢庆祖国建国35周年国庆庆典。因为那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我当时是嘉应商会副会长,觉得这是件大事,就立刻配合时任会长曾宪梓组织发动了1500名会员乡亲参与庆祝活动。

在活动上,我们组织大家唱了《歌唱祖国》《我的祖国》这些爱国歌曲,庆祝 500多万香港同胞即将加入10亿人民行列(当时内地人口为10亿左右)。

因为那时候香港还是英国统治,社会还很封闭,说爱国爱党很受打压。我们是鼓起勇气,大胆向前走一步,激发了广大乡亲和香港市民的爱国热情。

南方日报:从1978年起,您就一直为家乡建设捐款出力,是什么让您坚持了这么多年?

刘宇新:这可能与我的财富观、人生观有关。在香港,我还算不上什么富豪。但到目前为止,我累计已经捐款2.5亿多港元,捐款数额超过自己现在拥有的财富。

可以说,财富并不是我的最高追求,起码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权位的高低和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是否有一种报效祖国、回馈社会、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生命之义贵在奉献。

人物故事

从孤儿到慈善家,刘宇新:

“祖国就是我的母亲”

“他是个大好人”,在还未见到刘宇新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与刘宇新一直有来往的广东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艾特莎这样对记者说,“在香港企业家里,他不算是身家特别丰厚的,但绝对是最爱国爱港的人之一”。

原籍潮汕的刘宇新出生在1941年,那时正是日寇侵华、民族遭难的非常时期。襁褓中的刘宇新随家人背井离乡,往梅州逃荒。因为在逃荒路上失散,刘宇新被人两度贩卖,最后落脚广东兴宁市坭陂镇黄垌村。

或许是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世,刘宇新将对父母的爱变为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我的亲生父母是谁?我无从知道也无从寻根,总之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子,祖国就是我的母亲,祖国就是我的家,香港是我的第二故乡。”

1962年,孤身一人从广州前往香港的刘宇新,在连续排队3天3夜领取香港身份证时,将自己原用名“刘晋桓”改成了“刘宇新”,寓意“敢教日月换新天”——他决心要在香港闯出一片天地。虽然吃过苦、流过泪,但经过自己的不懈打拼,刘宇新创办了新宝德公司,在业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78年,正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刘宇新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给自己的母校广东兴宁县坭陂中学写了一封信,表达捐资100万港元为坭陂中学新建科学大楼的意愿。

这个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做法,在当年引发了巨大轰动。时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经济建设和慈善捐助等都是新课题,没有制度和先例可以依循。兴宁县将此信上报上级最终报转到省里,再三研究后,省里指示:可以接受捐款。

其实,这笔捐款对刘宇新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他的公司当时正值扩张发展时期,各方面的投入都很巨大,资金也很紧张,他个人的全部身家也不过七八百万港元。但在他看来,这是应该做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做了一件我应该做也早该做的事。一个流浪儿,能够成长到现在这个样子,要感谢的人有很多。人要懂得感恩,感谢生养我的土地、家庭。”

总指挥:莫高义 田 丰 张东明

总策划:王更辉 梁 川 王垂林 郎国华

统 筹:艾特莎 梅志清 孙国英 江 英

执 行:黄扬华 江 华 黄智颖 吴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