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8市书记市长要这样干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8 21:07

2022湖北“两会”,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全力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

强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在武汉城市圈大家庭里,城市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独特优势?未来又有什么目标和部署?1月22日起,由长江日报发起,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推出大型访谈报道《武汉城市圈书记市长访谈》,邀请武汉城市圈8市市委书记、市长,分享各市在同城化发展中的思考与实践

黄石市市长吴之凌

共建科创大走廊,导入万亿产业链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2日 03 版

省委书记应勇指出,要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蹄疾步稳的黄石,准备推出哪些创新作为?1月21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黄石市市长吴之凌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黄石市市长吴之凌。黄石日报 供图

黄石市市长吴之凌在专访中提出,黄石将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工程”,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全面导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共同构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按照资源换资产、空间换时间、市场换投资的思路,以投资的有效突破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黄石刚刚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创新赋能成效显著,请给我们分享一下黄石这方面的经验。

吴之凌:入选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这既是国家对黄石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也为我市新一轮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近年来,我们紧扣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的目标,把产业和创新扭在一起抓,重点抓了创新“三块地”:

一是打造创新“飞地”。在全省率先建成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开工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223亿元,目前,已入驻创新型企业52家、高校成果转化中心3家,集聚产业研发人才159名,开展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50余项,初步构建了“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孵化在武汉、加速在黄石,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的“飞地创新”模式。

二是打造创新高地。在大冶湖核心区规划占地1700亩、投资100亿元建设黄石科技城,目前,一期科创中心的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3.2万平方米的科创大厦已完成预验收,吸引20个、近30亿元的项目签约落户,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对接光谷、辐射鄂东、最具活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三是打造创新公地。大冶湖高新区晋级国家级高新区,成功引进长城汽车,今年5月份首台整车将下线。目前,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21家、省级企业研发平台190家,国家和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分别达到9家、24家,全市主导产业研究院、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通过打造“三块地”,黄石产业的含新量、含金量得到全面提升。2021年,全市19项科技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位居全省第二位,入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79家、三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23%、居全省第二位,科技创新生态指数首次进入全国百强,有色金属和特钢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先进电子元器件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连续十年被评为全省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等次。

下一步,我市继续发扬科技“三命”精神,以打造全国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创新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工程”,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努力把黄石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科创中心。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成为黄石对接武汉科创资源的桥头堡。黄石日报 供图

记者: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势头迅猛,已形成与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配套协作的良好态势,请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吴之凌:“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是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头号工程。黄石坚持武汉缺什么、我们补什么,武汉做产业链0-1、我们就做1-100,承接、延伸、服务、做强产业链,构建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黄石”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熔旧铸新”,由铜到板二次创业。黄石市是全国铜冶炼及精加工基地,我们立足铜、延伸铜、超越铜,积极谋划发展“电子产品之母”——PCB(印制电路板)产业,筑牢“光芯屏端网”产业底盘。目前,黄石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PCB产业集聚区之一,有全球PCB五十强企业3家、全国电子电路百强企业14家,1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每100台新下线汽车就有15台用到黄石PCB板,全球每3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用到黄石PCB板。

二是“借船出海”,对接配套武汉产业。引进的10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中,有一半直接与武汉头部企业配套。在“光”上,锐科激光等一批企业,与长飞光纤配套,锐科激光是东湖高新区激光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但把最主要的产业项目放在黄石;在“屏”上,惠晶显示、赫德纳米等企业,配套京东方、华星光电;在“板”上,沪士电子、广合科技等20多家PCB企业与武汉龙头企业配套;在“端”上,引进总投资60亿元、年产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的闻泰科技项目,一季度将建成投产,今年还计划再上年产1000万部智能手机和100万台服务器项目,总投资达110亿元。

三是“深耕细作”,强链补链集群发展。在PCB上游发展铜箔、玻纤布、覆铜板等产品,下游发展玻璃减薄、玻璃盖板、触摸屏、显示模组等显示产品,及芯片封测、晶圆再生、驱动芯片等半导体相关产品。目前PCB主链条企业达到20家,钻孔、检测等配套企业10余家,显示企业20余家,构建了从研发到设计、从制造到检测、从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供应链,实现不出园区即可配套的全循环。

四是“按图索骥”,精准出击招商选商。高标准编制黄石电子信息产业地图,按图索骥、挂图作战,连续三年每年在武汉光谷举行招商推介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0多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省两会召开前,我市专门举行了首季“开门红”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活动,总投资666.7亿元、2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668.8亿元、16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志博信高阶汽车线路板、激光器智能制造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这批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武汉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注入更多黄石能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借势借力,全面导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东湖(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与武汉共建电子信息产业联盟,打造产业共同体,共同构筑200公里产业链闭环。“十四五”期间,黄石PCB产能将超过4000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位于江夏区大学园路29号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记者:省委书记应勇指出,要形成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黄石靠什么来融资、靠什么来吸引投资?

吴之凌:黄石是一座先进制造城市、现代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对武汉、对中部、对先进发达地区都具有很强的投资吸引力。

一是大工业基础雄厚。黄石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在省内仅次于武汉,拥有10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79个隐形冠军企业,50多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多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可以为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烽火科技等头部企业提供产业配套。为更好推动更多产业项目合作,我们正在与闻泰科技共同组建100亿元产业链基金,还与省高新投联合设立3亿元新动能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正在推进与东湖高新区共同设立光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对接省长江投资产业基金,整合壮大我市的供应链、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我们在手、在建的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产业基金规模过60亿元,力争今年招商引资签约2500亿元以上。

二是“四港联动”优势突出。黄石临江临港临空临光谷,具备公铁水空“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独特优势,正好弥补光谷缺临空临港的遗憾。顺丰机场离黄石城区8公里,投入运行将形成500万吨货运量、150万人次客运量。黄石新港已经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单体港,今年货物吞吐量将突破8000万吨,正打造“亿吨大港”。武穴、棋盘洲两座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阳高速等重大项目建成,将进一步完善黄石与光谷之间的交通网络,实现交通物流最优化。

三是山水资源独特。黄石拥有丰富、独特、厚重的山水、工业、红色等资源优势,正在全力打造“东方山水·天空之城”“工业秀带”“红色记忆”等文旅品牌,以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填补武汉城市圈旅游空白。近年来黄石已经吸引鄂旅投、卓尔等一批文旅行业龙头企业重仓黄石,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融资引资力度,拓展旅游合作开发的广度深度,努力打造武汉后花园。

四是营商环境优良。黄石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全省第二、进入全国50强。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旗帜鲜明提出打造奔跑型政府、当好“奔跑的店小二”,持续深化“四零”改革(开工建设零审批、中介服务零收费、监管服务零缝隙、竣工验收零跑腿),打造“先建后验”升级版,创新企业家早餐会等机制,让审批、政策、服务跑起来,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更多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让投资黄石更便捷更高效。

五是政策机遇叠加。目前黄石有40多项国家级“金字招牌”,特别是去年获批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形成了新的投融资风口,必将带来更多合作机会。目前,我们正在与央企省企和在汉龙头企业围绕片区开发、城市更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今年力争合作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资源换资产、空间换时间、市场换投资的思路,以龙争虎斗之势抓招商引资、促产业融资、扩项目投资,坚持每月一签约、两月一开工,把叠加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以投资的有效突破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鄂州市委书记孙兵

全面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2日 03 版

“古今两鄂州,上下武昌城”。站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C位”,鄂州长期性战略红利、制度性政策红利、持续性市场红利加速释放,交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集聚高端资源更加有利,引领带动作用更加凸显。1月21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孙兵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鄂州市委书记孙兵。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鄂州市委书记孙兵在专访中提到,鄂州将进一步下好规划同编“先手棋”;进一步按下交通同网“快捷键”;进一步激活科技同兴“源动力”;进一步打造产业同链“强引擎”;进一步筑牢民生同保“压舱石”;全力以赴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核心区建设。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现“鄂州元素”,特别是盘点2021年全省发展成绩时,“武鄂同城”可圈可点。这不仅寄托着省委、省政府对鄂州的殷切希望,也彰显出鄂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鄂州在“武鄂同城”方面实施了哪些有力举措,工作进展及成效如何?

孙兵:一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扣“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深入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交流同频,共商合作大事。开展对接互访。去年5月6日,武汉市市长程用文率党政代表团来我市考察对接。8月23日,我和市长陈平带队赴东湖高新区进行回访。武鄂两市已实现常态化对接互访,建立起市级主要领导每季度一沟通、分管领导每月一例会、相关部门每周一碰头的联系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暨武鄂同城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下设8个专题工作组,印发武鄂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度工作要点。压实工作责任。对《省有关单位支持三个城市圈(群)同城化发展2021年度工作清单》等文件涉及鄂州事项进行分解落实,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责任到人。

二是坚持规划同编,共绘发展蓝图。在同城规划上深度融合。参与编制《武鄂同城化空间规划》,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并进行意见反馈。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纳入东湖科学城260平方公里拓展范围,葛店开发区全域纳入《武汉大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协同编制《武鄂融合发展示范区·城市客厅规划》,推动武鄂交界区域加速融合。在专项规划上全面对接。参与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以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和鄂州机场临空组团为重点,构建“一横一纵”两条创新发展带,形成“两带两组团”的空间布局。配合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已通过省政府专题会审查。在规划调整上步调一致。因东湖高新区大科学装置落地需要,与武汉市共同研究未来二路迁改事项。开展红莲湖新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产业园储备地块工作。

三是坚持交通同网,共建联运枢纽。公路交通织密织牢。鄂咸高速已通车,武阳高速鄂州段预计今年4月底基本建成,新港高速力争今年一季度开工建设。机场高速一期建设顺利,燕矶长江大桥初步设计已获批复。全面规划打通与东湖高新区连接路。轨道交通方便快捷。鄂州到武汉每天有43趟火车(高铁、城铁),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运营良好,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武鄂市域铁路已纳入《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武汉地铁30号线红莲湖延伸线已纳入《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水运交通相辅相成。辖内长江岸线五大港区全部纳入武汉新港规划建设范围,三江港已划归新成立的省港口集团统一管理。航空枢纽优势互补。花湖机场于去年12月29日顺利校飞,与天河机场共建武汉民航客货运门户“双枢纽”。

四是坚持科技同兴,共筑创新高地。完善创新布局。承担光谷科创大走廊东扩首站责任,高标准规划建设红莲湖—葛店科创组团、鄂州花湖机场临空组团,无条件助力武汉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葛店—华容(三江港)—鄂城—临空经济区—花湖机场”横向沿江产业科创带和“葛店—红莲湖—梧桐湖”纵向生态科创带,形成全域创新格局。规划建设樊口滨江科技新城,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加强市校合作。颁布与12所武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工作方案。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续签第二轮支持3亿元财政资金协议。武汉工程大学青天湖研究院成功签约揭牌。新增11家省级校企联合创新中心、5家省级专业型研究所。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科技企业”梯次培育链,推动202家企业参评入库“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深化“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鄂州”模式,推动万度光能、深紫科技等科技成果产业化。扩大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撬动省高投、长江基金等社会资本。

五是坚持产业同链,共促转型升级。明确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以“光芯屏端网”为重点的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产业,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新能源、绿色建材、低碳冶金5个五百亿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航空配套、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农业、文旅康养、数字创意、智能制造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去年与武汉对接签约项目36个,总投资221.5亿元,占我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比重达48.6%。三安光电一期已投产,芯映光电、瑞华光电今年4月实现生产后,将进一步补齐武鄂芯片光电纵向产业链空白环节。容百锂电、虹润新材料、南都新能源与武汉东风、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企业配套。加快建设葛店大健康产业园,与光谷生物城共建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华工科技激光、普路福和铠尔慷为龙头,带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布局数字经济。推动5G智慧机场、三江港5G智慧港口、红莲湖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数字融合赋能项目开工建设,为武鄂数字产业协同奠定良好基础。

六是坚持民生同保,共享美好生活。教育共建。华师新校区、华夏理工学院在梧桐湖新区落户,省幼师、武职、长职已入驻葛店开发区。推动师资力量交流互动,促进武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共济。省中医院在葛店设立分院、与省新华医院共建梁子湖区人民医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传染病医院对口支援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三医院。市中心医院、鄂钢医院开通异地医疗机构门诊结算业务,核酸检测能力互相支援。服务共享。拟定16条“武鄂人社同城化合作事项清单”,通过省集中系统办理申报核定、社保缴费等业务18.6万笔。医保异地联网结算10627人次,统筹支付9521.81万元。人才共通。组织三安光电等36家企业参加武汉秋季校园双选会。组织武汉高校29名研究生赴我市实习挂职锻炼,选派19名优秀干部到武汉跟班学习。环保共治。建立梁子湖保护信息互通联络、联合行动机制,完善跨市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合力建设环梁子湖区域湖泊治理国家级示范区。联合开展严家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公积金互认互贷。深入推进公积金互联共享平台建设、异地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等事项,受理武鄂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共174笔、6852万元。

2021年12月29日,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校飞。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记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州市围绕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具体部署?

孙兵:前不久,鄂州市第八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武鄂同城、城乡融合”,为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而努力奋斗,首当其冲明确了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的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再鼓干劲、再加力度。

一是进一步下好规划同编“先手棋”。加快编制武鄂同城化发展规划,重点围绕产业协作、空间布局、功能定位等核心问题展开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格局。加快武鄂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科学对接,实现武鄂各项规划协调统一。积极参与《湖北省花湖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推动临空经济有序发展。

二是进一步按下交通同网“快捷键”。抓紧推进武鄂市域铁路、武汉地铁向鄂州红莲湖和梧桐湖延伸、机场高铁项目,打造“轨道上的武鄂同城化”。加快推进武鄂高速通道、干线公路网建设,畅通武鄂内部循环“大动脉”。按计划推进武鄂城际连通路项目建设,确保如期贯通。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营,实现共建共享。

三是进一步激活科技同兴“源动力”。加快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推动华师梁子湖校区尽快开工,争取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在鄂州建立分支机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进一步打造产业同链“强引擎”。共同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武鄂同城示范项目、葛店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建立葛店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园。探索共同制定产业地图,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开展联合招商。加快推进与东湖高新区共建产业园区“园外园”项目。加强与武汉、黄石和黄冈的对接联系,共同打造临空经济带。

五是进一步筑牢民生同保“压舱石”。加速推进武鄂教育共建,健全武鄂医疗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互通,扩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范围。完善大梁子湖共建、共管、共治保护机制,加强两市交界处市容和卫生环境整治。

总之,鄂州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武鄂同城、城乡融合”发展定位,全力以赴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核心区建设,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孝感市委书记吴海涛

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

让群众享受同城化红利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3日 03 版

近年来,汉孝两地融合更加紧密,释放出更多同城化的红利。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提速的当下,紧邻武汉的孝感市准备在武汉城市圈中如何担当作为?如何做好定位、错位竞争携手发展?1月22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书记吴海涛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书记吴海涛。孝感日报 供图

孝感市委书记吴海涛在专访中提到,坚定不移依托武汉、发展孝感,努力成为武汉功能疏解的第一选择、要素辐射的第一圈层、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五个同城”的第一现场,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孝感市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吴海涛:孝感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提出了“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从历史维度看,自古汉孝一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孝感一度与武汉合并。今天的武汉居民中,至少有30%根在孝感。

从地理维度看,孝感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层,东与武汉、黄冈接壤,西南与仙桃、天门相邻,与武汉及圈内城市联系紧密,地理优势明显。

从现实维度看,孝感38%的工业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17%的外贸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农产品供应率占武汉市场20%份额,双方共建了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等一批配套园区,2020年孝感市GDP总量跃居城市圈第二位,建设副中心有条件、有实力、有基础。

未来我们将举全市之力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在实现省委“一主引领”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省委书记应勇指出,要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孝感市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海涛:近年来,孝感市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汉孝产业协作配套,两地融合发展的红利加速释放。

推动成果转化: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6家,引进60项科技成果在孝转化;10余家企业与武汉高校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0多家企业与武汉47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承接产业转移:初步形成武汉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向孝南区、高新区聚集,物流企业向临空区转移,化工企业向云梦、应城地区转移,食品加工和纺织企业向汉川、安陆转移的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有479家汉资企业落户孝感。

合作园区共建:全市在建汉孝合作产业园区达16个,计划完成投资55.7亿元。孝南汉孝产业园、市高新区激光产业园、长飞汉川科技园、武汉经开区汉川合作示范区、汉川百年四台智能制造工业园、大悟中南家居产业园等一批汉孝共建园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成为武汉企业在孝聚集发展的沃土。其中,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的汉孝产业园落户项目59个,已投产30个。

推动金融对接:与深交所湖北基地、省高投联合举办祥源新材上市推广活动,协同长江证券对我市企业欣柔股份、龙腾电子、米婆婆生物、龙王恨渔具等一批企业开展上市培育,新引进光大银行来孝设立分支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5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

记者:省委提出,要做强“硬联通”、做优“软联通”,通过各市交通、物流、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等网络的高度耦合,推动形成城市圈内部循环畅通的“大动脉”,让城市圈“有血有肉、强筋壮骨”。孝感市在软硬联通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吴海涛:目前,孝感已实现25条公路、5条铁路与武汉连接,汉孝半小时经济圈和市内交通小循环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交通先行,全力打造武汉城市新外延。

构建一体高效的交通网。围绕打造“武汉—孝感—豫南”南北向大通道、“武汉—孝感—宜昌”东西向大通道,重点推进沿江高铁、武西高铁枢纽直通线、京港澳高速改扩建、硚孝高速二期、孝汉应高速、武大高速、地铁20号延伸线等27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实现主城直通、县城畅通、全域联通。

协同共建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推动汉孝共享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规模组网、创新应用。加速光纤网络扩容,推进千兆光纤入户、万兆光纤入楼。加快部署天基互联网、物联网系统,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建设大数据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汉孝数据融合。打造互联网服务平台,推进“万企上云”工程,推广重点行业“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

协同推进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推进汉江、汉北河、府澴河流域防洪系统治理,实施童家湖围堤除险加固、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江补汉等重点水利工程,共同抓好水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天河机场,规划建设国际物流节点和国内现代物流基地,设立湖北自贸区协同区、保税物流中心,力争实现孝感货物与中欧班列(武汉)无缝对接。协同推进电力、供水、燃气等市政设施跨区域布局、同标准对接、合理衔接。

汉孝同城,汉孝城铁穿越孝感槐荫公园。  孝感日报 供图

记者:省委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民生同保”上实现更大突破,让城市圈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城化带来的便利性,有更强获得感。目前,孝感市在“民生同保”上给群众带来哪些便利?

吴海涛:近年来,孝感加快推动11个领域公共服务同城化,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民生同保”带来的便利。

一是政务服务“跨市通办”。签署了《城市圈“1+8”城市跨城通办合作协议》,发布了《城市圈“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第一批)》共106项。武汉市民之家自助服务设备正式加载孝感8项自助服务事项,孝感市民之家大厅设置“武汉城市圈通办窗口”,完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开具、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查询等63项武汉市自助服务高频事项的加载。

二是文旅“一卡通用”。汉孝文旅部门共同推出“武汉城市圈文旅一卡通年卡”,武汉市云雾山景区在去年中秋、国庆期间对孝感市民免门票,提升群众对同城化工作的获得感。

三是健康资源共享。孝感市8家医院分别与武汉市6家医院、1所大学确立对口支援关系;湖北航天医院与武汉中南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加入汉孝妇幼专科联盟。

四是社保联网结算。汉孝两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两地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即时联网结算,汉孝居民持本地社保卡在两地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就诊一卡通”。

五是公积金互认互贷。汉孝两地签订住房公积金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去年,武汉、孝感双方互贷462笔,孝感职工在武汉购房提取1232笔,利用资金超过2亿元。

记者:省委提出,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管理,要坚持“全域一张图、全局一盘棋”。孝感市在“规划同编”上有哪些作为和打算?

吴海涛:汉孝两市国土空间利用、产业布局调整、交通体系建设等在规划层面越来越趋于协同,规划同编成势见效。

共编空间规划。参与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联席会,就城市定位、职能分工、同城化措施与武汉市多次交流对接,确保交流无障碍、沟通无死角、规划无缝隙对接。

主动融入对接。编制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汉孝同城空间发展顶层设计。在对各类开发区、功能区用地情况梳理盘整基础上,优化“三区三线”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挖掘开发区、功能区用地空间,为汉孝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开展专项对接。编制孝感中心城区至武汉同城化快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优化完善汉孝同城快速道路交通系统布局,两地主城间道路交通建设提档升级。编制《孝感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科学研究两地间多层次、多规模轨道交通线网体系,全面对接武汉及圈内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区。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汉孝在自然资源共保共育、功能产业分工协作、综合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面合作。

记者:下一步,孝感市对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提出了什么目标,有哪些部署?

吴海涛: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孝感市第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会议旗帜鲜明提出了“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强调要坚定不移依托武汉、发展孝感,努力成为武汉功能疏解的第一选择、要素辐射的第一圈层、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五个同城”的第一现场。

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汉孝同城化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同”。

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升孝感综合实力、区域影响力,着力打造武汉新外延、城市圈副中心,筑牢建成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优势。

工作举措:坚持交通先行,打造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汉孝产业协作配套,加快武汉·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湖北(孝感)日商产业园、汉孝产业园、武汉经开区汉川合作区等园区建设,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格局。推进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九同”(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共交通、旅游、户籍管理、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发展)工程,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同城化红利。

黄冈市市长李军杰

抢抓武黄同城机遇,融入区域发展布局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3日 03 版

大别山水,人文黄冈。作为武汉城市圈中面积最大、特色明显、人口仅次于武汉的城市,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的总体定位是什么?有何创新融圈举措?1月22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黄冈市市长李军杰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黄冈市市长李军杰。 黄冈日报 供图

黄冈市市长李军杰在专访中提到,立足全面融入大武汉、引领振兴大别山、主动联通“中三角”、积极服务“双循环”,加快建成区域性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消费中心、科创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2021年12月2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座谈会在黄冈召开。会议提出,以“九城同心”推动“发展共进”,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黄冈在武汉城市圈中如何定位?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军杰:依托大武汉,融入大循环,是黄冈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我们对标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九城即一城”理念,加快推进武黄同城化发展,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围绕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全面融入武汉供应链体系,积极建设武汉城市圈重要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品质生活服务区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区。

一是同频共振,抓规划嵌入。对标武汉城市圈相关规划,实施推动“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编制城市更新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黄团浠都市区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加快主城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团风与长江新城对接、白潭湖-巴河片区与花湖机场对接,推进黄团浠一体化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编制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大别山绿色生态经济带五年规划,深度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推动产业协同、集群发展。

二是协作配套,抓产业导入。以对接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承接花湖机场多式联运相关产业功能为主攻方向,建立重点产业链“双链长”制,借力武汉开展专业招商,举办同城化招商活动,2021年共招引武汉市场主体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3个、总投资284亿元。聚集了一批以人福药业、TCL环保科技为代表的“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冈”项目,以中船重工水中装备动力、贵族真空为代表的“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冈”项目,以星晖智能汽车、绿宇环保为代表的“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冈”项目。

三是借船出海,抓创新联动。启动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产业转移示范区、成果转化示范区、协同创新示范区。引进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在黄冈设立协同创新中心,设立武汉科技成果转化黄冈分平台,23家企业已登记信息。110家企业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建立省级专家工作站27个,柔性引进科技副总360名、科技特派员208名,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7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54亿元,授权专利4044件。

四是合作共建,抓节点打造。深化与东湖高新区合作,围绕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谋划设立首期规模30亿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产业配套、协同招商、成果转化,共同打造同城化发展示范工程。

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是武汉、黄冈探索城市圈联动发展的示范性园区。 黄冈日报 供图

记者:同城化发展,每个地方的路径都不一样,但核心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黄冈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如何发挥黄冈的比较优势,加快同城化发展?

李军杰:黄冈是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城市圈中,黄冈面积最大、距离武汉最近、人口仅次于武汉。黄冈市区至武汉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50公里。紧邻两座机场,贯通八条铁路、九座长江大桥、十条高速公路,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交通格局。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光谷科创大走廊等诸多战略机遇叠加的大背景下,黄冈的交通区位优势、人口规模优势、国土空间优势、矿产资源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市场容量优势、多式联运优势等相互协同、融合互动,可以容纳更多、更大的产业集群,可以培育更大、更强的龙头企业,可以催生更多、更好的商业模式。黄冈市正在成为一片极具创新创业活力、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全力以赴把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枢纽优势,把资源要素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系统推进与武汉特别是东湖高新区“五同”对接,更好承接产业和人口。深度参与花湖机场和阳逻港功能分工,在更大的供应链体系中找准新定位。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化专业招商,落实重点产业“双链长制”。瞄准在产业链上下游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向武汉借智借脑,深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协同,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黄冈落地转化。推动大别山内陆开放,重点培育产品销售渠道和文旅融合载体。支持小池与九江、散花与黄石、红安高新区与长江新城深度合作、相互赋能。积极谋划黄冈市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实现唐家渡一类水运口岸开关运行,建成市进出口服务中心,争取将黄冈临空经济区纳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综保区和自贸区“双轮驱动”的叠加效应。在更深层次推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资源、高端生产要素、生态环保等互通互认、共建共享。

记者: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省委、省政府赋予黄冈“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黄冈如何积极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扛起发展之责,完成光荣使命?

李军杰:黄冈作为革命老区、鄂东门户、版图大市、人口大市,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黄冈将以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引领,深入实施“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干在实处、加快振兴、谱写新篇,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黄冈贡献。

围绕实现“现代化”,一是推进经济体系现代化。力争五年内全市经济总量超过3500亿元,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麻城市、武穴市冲刺县域经济“全国百强”,黄冈高新区冲刺国家级高新区“百强”。二是推进空间格局现代化。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全面建立,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三是推进对外开放现代化。全面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布局和“双循环”体系,更大范围集聚高端要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四是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能源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五是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六是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坚实。

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坚持全市“一盘棋”,立足全面融入大武汉、引领振兴大别山、主动联通“中三角”、积极服务“双循环”,加快建成区域性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消费中心、科创中心、文化旅游中心、教育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记者:从城市圈各城市区位优势看,黄冈主城区与武汉主城区物理空间距离最近,从光谷到黄冈仅15分钟车程。黄冈如何抢抓武黄同城化机遇,加快推进主城崛起?

李军杰:我市将武黄同城化作为主城崛起的最大机遇,面向武汉城市圈,科学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产城人融合,提高市区首位度。

一是按照百万人口现代化新城宏伟蓝图,一体规划黄团浠地区城市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编制城市更新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黄团浠都市区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适时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二是系统推进城西片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团风与长江新城对接、白潭湖-巴河片区与花湖机场对接。以对接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承接花湖机场多式联运相关产业功能为主攻方向,实质性优化主城区产业结构。启动包括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黄冈产业园和环蔡家潭、余家潭在内的科技产业新城片区整体开发。加快燕矶长江大桥建设,启动白潭湖-巴河片区空港物流基地建设。推进团风与长江新城产业协同、与市区同城对接,推动G347举水河大桥、城市中轴线振兴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鄂黄长江大桥9座以下客车免费通行,谋划武黄市域铁路、鄂黄第三过江通道。完善白潭湖片区社会服务功能,承接更多居民落户。

三是着眼承接新兴产业人口和外来消费人群,高起点高品质改造和建设城市,高水平高效率管理和服务城市。推进赤壁公园改造,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启动沿江片区改造,推进最美长江岸线、城市绿道建设,打造现代滨江园林城市;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重要功能区,打造创业之城;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城市。

咸宁市市长杨军

把武咸同城化放在

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3 版

桂花之乡,香飘世界;茶马古道,传播万里。咸宁市第六次党代会指出,强化“九城即一城”的理念,着力打造武汉功能拓展重要承载区和产业转移新高地。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为引领,唱响咸宁发展“特色戏”,弹好九城一体“协奏曲”,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南大门,咸宁准备推出哪些创新作为?1月22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咸宁市市长杨军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咸宁市市长杨军。咸宁日报 供图

咸宁市市长杨军在专访中提到,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部署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聚焦主攻方向,明确施工图、找准发力点,对标对表、挂图作战,推进武咸同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请问咸宁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杨军: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单,GDP跨越3万亿元大关,达到3.01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第一位。武汉城市圈以全省31.2%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0%多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湖北经济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咸宁是一座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成员之一,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咸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3000多年前商代铜鼓在这里奏响,2000多年前万里茶路从这里发源,1800多年前赤壁大战在这里发生,90多年前北伐汀泗桥、贺胜桥大捷在这里见证,中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在这里诞生,境内青铜文化、三国文化、瑶族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咸宁生态环境秀美多姿,是中国著名的温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之乡,森林覆盖率达53.01%,全年空气优良300天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咸宁交通区位方便快捷,位居武汉、长沙、南昌“中三角”交汇的中心,京广高铁、武咸城铁、京广普铁“三铁”合聚,3条国道、8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12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嘉鱼和赤壁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咸宁机场正在筹建,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建设谋划推进,铁公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咸宁产业发展后劲充足,机电制造、现代森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支柱效应凸显;中医药、楠竹、油茶、桂花等特色资源体量大、品质优,特色产业持续做强。金盛兰、华润、红牛、中广核、南玻、维达力、瀛通等一批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发展。

从湖北看咸宁,咸宁是湖北“南大门”、武汉“新外延”“后花园”,是产业重要承接地、生态重点涵养区;从全国看咸宁,咸宁是江汉平原连接湘鄂赣三大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咸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应勇书记在省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在全局中定位、在大局下行动,联通武汉、借势武汉、融入武汉、服务武汉,“武咸同城”发展起步高、开局快、破题态势良好。

城际铁路为武咸同城化按下加速键。咸宁日报视觉中心夏正锋 摄

记者: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咸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杨军: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武咸同城、市区引领、两带驱动、全域推进”区域发展布局,把武咸同城化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首要位置来抓,围绕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高位推进。咸宁市委、市政府将“武咸同城”发展工作列入全市15个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清单管理,实行“六个一”机制,即“一名市领导(常务副市长)、一个牵头部门(发改委)、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协调机制、一笔专项经费、一定五年”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统筹布置“武咸同城”工作。

二是项目带动。先后三轮布置梳理全市对接武汉的重大项目和事项清单,第一轮梳理了137项重大项目事项。第二轮重点筛选了51项重大项目事项。第三轮,我们又拿出了一份22项重大项目和14项重大事项的清单。

三是主动对接。工作专班多次与武汉市对接相关工作,在武汉城市圈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积极开展工作。去年,我们集中安排咸宁19家市直部门主动上门对接武汉市直部门,在一些事关咸宁未来发展大计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元旦刚过,我又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到省直有关部门对接工作,取得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成果。我市现已编制出台《咸宁市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咸宁市光谷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积极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

四是参与规划修编。武汉城市圈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规则》《合作框架协议》经过四轮反复沟通和征求意见,我们提出了50余条具有鲜明咸宁特色的意见建议,基本纳入相关文件。

咸宁全域推进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不断厚植生态本底,为发展大健康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咸宁日报视觉中心夏正锋 摄

记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全力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请问咸宁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杨军:我市将紧紧抓住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机遇,认真学习贯彻应勇书记、王忠林省长在省两会期间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分解、细化、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部署要求,发挥比较优势、聚焦主攻方向,明确施工图、找准发力点,对标对表、挂图作战,推进武咸同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一是强化同城意识。立足咸宁实际,在城市圈内既当“配角”,又当“主角”,统筹处理好外部协同和内部协调的关系,强化“9城就是1城”的同城意识,加强与兄弟城市竞合,构建各扬所长、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二是健全同城机制。发扬“拼、抢、实”的工作状态和作风,比照武圈办优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机制,迅速成立专题合作专班。对标对表、迅速制定完善武咸同城有关文件。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办公室会议常态长效机制,决策层、执行层、督办层迅速运转起来,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三是做实同城项目。聚焦“五同”(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要求,谋划实施一批有支撑力的功能性项目、有牵引力的产业项目和有获得感的民生项目,紧盯“大健康、大学城、大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武咸快速通道、咸宁长江综合门户港、武汉—咸宁—南昌高铁、咸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咸宁与武汉、圈内兄弟城市的“近”用时间和顺畅来衡量,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四是深化同城发展。深度实施北部空间计划,推动城市向“北”发展,将咸宁高新区、咸安区、嘉鱼县打造成为对接武汉的“桥头堡”。主动承接武汉高校外迁、产业转移和功能溢出,在产业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加快发展大健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强化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推动咸宁优质农产品供应武汉、供应湖北,推进咸宁家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更好满足武汉城市圈发展需求,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仙桃市委书记罗联峰

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3 版

仙桃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之一,位于湖北中部,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邻武汉,西连荆州、宜昌,处在湖北“两江”(长江、汉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是亚洲体操之乡、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中国黄鳝之都,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的一年,仙桃将如何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1月23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罗联峰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仙桃市委书记罗联峰。仙桃日报 供图

仙桃市委书记罗联峰在专访中提到,仙桃要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武汉缺什么、仙桃补什么,武汉做什么、仙桃配什么,着力提升与武汉互补共赢能力,加快推进同城发展见势成效,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昆山”。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请问仙桃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罗联峰:仙桃与武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仙桃之于武汉,犹如昆山之于上海。解密“昆山之路”,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上海的溢出、辐射和带动。

主动融入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主动对接大武汉,推进武仙同城化发展,是仙桃要答好的“必答题”。仙桃要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昆山”。

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仙桃。仙桃日报记者吴晴霄 摄

记者:过去一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破题开篇,初见成效。“九城即一城”正在形成共识。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仙桃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罗联峰:一年来,仙桃锚定“武仙同城”,加速融城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规划同编。参与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编制,开展武仙同城化发展战略、南城新区概念规划等专项研究。

交通同网。重点推进武松高速仙桃段、318国道仙桃高新区至蔡甸改线工程、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沪渝高速仙桃段改扩建、武仙城际铁路延伸等一批互通工程,谋划武汉轨道交通向仙桃延伸。

产业同链。与武汉经开区联合引进总投资超300亿元新能源头部企业容百科技,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700亿元以上。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做好配套服务,重点做大做强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健鼎电子三厂投产后年产值近40亿元。抢抓武汉发展氢能产业契机,提前布局全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已集中签约项目5个、总投资75.7亿元。

科技同兴。与武汉纺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共建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非织造布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占地5000亩的大学城,武汉体育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仙桃合作办学事宜形成初步共识。仙桃位列2021科技创新百强县第36位、全省首位。

民生同保。联合推出106项涉及住房公积金、民政、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服务事项“跨市通办”,2021年前11个月仙桃在武汉就医医保资金支付2.38亿元,占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近九成。

武汉—仙桃城铁仙桃站。仙桃日报记者吴晴霄 摄

记者:省委提出,要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全力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请问仙桃下一步准备怎么做?

罗联峰:仙桃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武仙同城发展,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重点打造城市圈西翼“五个中心”——量质兼优、集群集聚的先进制造中心,立体联网、多式联运的交通枢纽中心,联通全国、辐射江汉的商贸物流中心,科技赋能、汇才聚智的创新创业中心,水韵绿野、诗意栖居的休闲度假中心,对接武汉、服务武汉、与武汉共赢。

武汉缺什么、仙桃补什么,武汉做什么、仙桃配什么,着力提升与武汉互补共赢能力,才能加快推进同城发展见势成效。

推进武仙同城发展,重点要在产业对接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仙桃将重点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向对接中国光谷、西向对接中国车谷,东西并进、协同发力,做实做优仙桃产业协作区,配套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双线布局,推进容百科技锂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基地和零碳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优势;对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对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发展空港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全方位融入武汉大都市区联动发展。

美丽仙桃。仙桃日报记者吴晴霄摄

【链接】昆山是江苏省辖县级市,综合经济实力强劲,在全国县域百强榜单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综合经济竞争力也处于绝对领先水平,所以,被誉为国内经济最强县级市。此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对外进出口、服务业、财政金融等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县域经济体,且呈现稳定恢复态势,所以,GDP稳定增长并且持续提升。

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

加快建设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4 版

天门是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员、湖北省区域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主要节点城市,是著名的状元之乡、中国内地最大的侨乡。作为武汉城市圈西翼门户,天门在武汉城市圈是如何定位的?又将如何对接武汉、融入武汉?1月23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天门日报 供图

天门市委书记易先荣在专访中提到,将聚焦打造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承载地、科研成果转化地、绿色产品供应地、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充分依托武汉、全面融入武汉,以大融入推动大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天门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易先荣:城市抱团成圈既是客观规律也是未来趋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天门位于湖北之中、中部地区腹地,天门东与武汉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是武汉城市圈西翼门户城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大武汉、同心共建城市圈,坚定百强冲刺、县域标杆的发展目标,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谱写新时代天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目标定位。因此,“创新先行、冲刺百强、谱写新篇”既是天门的发展目标,也是天门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聚焦这样一个总体定位,我们着力强化与武汉经济链接,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农业大市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面向武汉的新兴产业承载地、科研成果转化地、绿色产品供应地、休闲度假目的地,实现与圈内城市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城市圈“大合唱”。

记者:省委提出,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管理,要坚持“全域一张图、全局一盘棋”。贵市在“规划同编”上有哪些部署?

易先荣:融圈同城,规划先行。我们牢固树立“九城即一城”理念,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契机,聚焦“五同”要求开展前瞻性研究、专题性研究,主动对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编制。按照“全域一张图、全局一盘棋”的要求,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找准结合点,及时调整优化我市相关规划。目前,我们对已经出台的相关规划都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我市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组建了“一办五组”工作专班,明确了时间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挂图作战、限时办结,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

天门市对接武汉“芯”产业,引进芯创电子产业园,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天门日报供图

记者: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内容,天门对同城化发展提出了什么目标,有哪些部署?

易先荣: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打造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承载地、科研成果转化地、绿色产品供应地、休闲度假目的地的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充分依托武汉、全面融入武汉,以大融入推动大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产业承接。深度参与武汉“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积极探索“园外园”“飞地园区”等合作模式;加快实施“强芯亮屏”行动,以建设芯创电子产业园、京东方显示屏配套产业园为突破,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交通连接。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全力加快沿江高铁、武天宜高速、天门通用机场、天门港岳口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打通市际断头路、瓶颈路,力争天门市域(郊)铁路纳入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加快实现交通互联互通。

三是深入推进要素对接。全面对接武汉要素市场,健全承接共享机制,提升高端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畅通创新链接,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加快建设天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畅通金融链接,深度对接武汉金融市场,吸引武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

四是深入推进民生相接。扩面推进武汉城市圈政务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数据联通、跨域通办;积极对接武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全面推进与圈内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共建互认,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天门市市长杨兴铭

牢固树立“九城就是一城”理念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4 版

1月23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天门市市长杨兴铭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天门市市长杨兴铭。天门日报 供图

天门市市长杨兴铭在专访中提到,牢固树立“九城就是一城”理念,按照天门“有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委提出,要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天门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兴铭:我们牢固树立“九城就是一城”理念,按照天门“有什么”“缺什么”“需要什么”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

一是借助科技“外脑”。与武汉市合作共建中国光谷科技城、天门科创孵化园。58家企业与武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15家企业在武汉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天门(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承接产业“链条”。围绕武汉“光芯屏端网”领域,实施“强芯亮屏”行动,芯创电子产业园被列为全省半导体封测产业重点落户地;宝昂光电等11个重点项目签约落户,京东方显示屏配套产业集聚效应初显;鸿硕精密电工已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主动融入武汉大健康产业布局,已引进75家重点生物企业,43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被列为武汉城市圈“十大示范工程”。主动承接汉正街服装产业转移,打造龙腾服装特色小镇,已签约落户56家服装品牌企业。引进苏可森模塑等10余家模塑企业,补链武汉汽车产业。

三是引来金融“活水”。理顺我市金融保险机构管理体制,8家商业银行和5家保险机构实现垂直管理;成功引进湖北银行、上海汇丰银行到天门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涉农担保业务放款规模已突破10亿元。

记者:省委提出,要做强“硬联通”、做优“软联通”,通过各市交通、物流、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等网络的高度耦合,推动形成城市圈内部循环畅通的“大动脉”,让城市圈“有血有肉、强筋壮骨”。天门在软硬联通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天门市对接武汉“芯”产业,引进芯创电子产业园,建设芯片封装测试基地。 天门日报 供图

杨兴铭:我们将全面缩短与圈内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圈”体现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做强硬联通“壮筋骨”。加快推动沿江高铁天门段、武天宜高速天门段、“一江三河”水资源配置工程、天门通用机场、天门港岳口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打通张港至潜江汉江大桥、彭市至仙桃汉江大桥等交通通道,力争天门市域(郊)铁路纳入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加速融入武汉“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

做优软联通“活血脉”。依托武天宜高速天门段、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天门货运站,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粮食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与武汉及周边城市互动互通互融。推动农副产品企业与武汉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覆盖城市圈的长途调运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农产品优势企业向城市圈周边城市布点,推动更多农副产品进入武汉市场。围绕天门“石家河遗址”“茶圣故里”等文化名片,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合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圈文化旅游市场。

记者:省委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民生同保”上实现更大突破,让城市圈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城化带来的便利性,有更强获得感。目前,天门在“民生同保”上给群众带来哪些便利?

杨兴铭:以民生小切口做好服务大文章,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推动公共资源“一体化”。积极对接武汉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对接武汉优势医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推动群众办事“一张网”。开设政务服务“跨省·武汉城市圈通办窗口”,全面推进与圈内城市社保体系共建互认,与武汉市共同确定106项跨市通办事项。公积金贷款实现互认互贷、异地转移接续,居民住院实现异地直接结算。

潜江市委书记向斌

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

奋力冲刺全国五十强

(点击看大图)

《长江日报 》 2022年01月24日 04 版

潜江是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湖北“两圈两带”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作为武汉城市圈西翼门户,潜江在武汉城市圈中如何定位?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潜江又将如何担当作为?1月23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向斌进行了专访。

湖北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向斌。潜江日报 供图

潜江市委书记向斌在专访中提到,潜江将牢固树立“九城即一城”理念,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中,立足小板块,锚定大目标;当好小伙伴,融入大协同;做强小支点,撬动大产业;建设小枢纽,推进大联通;聚力小切口,共享大幸福;营造小气候,释放大引力。

向上滑动查看专访

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潜江市在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向斌:省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实施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动员,为我们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潜江将牢固树立“九城即一城”理念,与圈内城市一道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共享发展机遇、发展要素、发展红利,切实以小板块实现大发展。

我们立足小板块,锚定大目标。牢记省委、省政府对潜江“勇当标杆”的重要要求,召开市第九次党代会,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提出“冲刺五十强、建设新潜江”的奋斗目标,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锻造高素质队伍上当先锋、打头阵,奋力建设更强实力、更加美丽、更具幸福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潜江,切实以一域出彩为全省增光添彩。潜江位列202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7位,已连续三年实现进位。

长飞潜江公司生产车间。潜江日报供图

记者:省委提出,要以全生命周期理念推动武汉城市圈规划、建设、管理,要坚持“全域一张图、全局一盘棋”。潜江市在“规划同编”上有哪些作为和打算?

向斌:我们将当好小伙伴,融入大协同。坚持同城化、协同化发展理念,站在武汉城市圈看潜江、谋潜江、定位潜江,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对接,主动融入编规划、积极协同谋项目、立足同城搞建设、扩大开放促发展,大力推进同城化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一批同城化交通、同城化产业、同城化项目,深度参与武汉城市圈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人才链、创新链。

长飞光纤潜江科技园。潜江日报供图

记者:省委提出,要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在全省,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在全省,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在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潜江市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向斌:我们做强小支点,撬动大产业。深入对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在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上当“主角”,大力推进潜江龙虾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小龙虾千亿特色产业,“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251.8亿元,始终保持全省全国领先地位;在服务全省“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上当“主力”,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加快推进以晶瑞微电子、鼎龙半导体、北旭电子等项目为重点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培育上下游配套的良好产业生态,建设国家级化工示范园区;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上当“主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跨区域宣传营销合作,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博湖北馆、星期8生态农业公园等景区景点已加入“武汉城市圈旅游年卡”。

记者:省委提出,要做强“硬联通”、做优“软联通”,通过各市交通、物流、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等网络的高度耦合,推动形成城市圈内部循环畅通的“大动脉”,让城市圈“有血有肉、强筋壮骨”。潜江市在软硬联通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向斌:建设小枢纽,推进大联通。充分发挥潜江作为武汉城市圈西部门户、紧邻“宜荆荆恩”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围绕融入武汉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拓展铁路网、贯通航道网、加密公路网、联通航空网、构建管道网,谋划建设武汉至潜江城际铁路、汉江平原货运铁路西延、泽口港区综合码头、汉宜高速潜江东互通、潜江至荆州沙市机场一级公路、监利至潜江输油管道、中国虾谷物流园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构建“铁水公空管”无缝衔接、内联外畅、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将潜江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对接“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的“桥头堡”、全省“一主两翼”联动发展的重要桥梁。

水乡园林城市潜江。潜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省委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公积金等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民生同保”上实现更大突破,让城市圈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同城化带来的便利性,有更强获得感。目前,潜江市在“民生同保”上给群众带来哪些便利?

向斌:聚力小切口,共享大幸福。落实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九同”工程,推动武汉优质资源向潜江延伸,让潜江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积极向武汉借智,加强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电子半导体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绿色化工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在武汉、创新创业在潜江,科技研发在武汉、成果转化在潜江。搭乘武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顺风车”,开辟“武汉云·潜江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实现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同城化。

记者:下一步,潜江将如何优化发展环境,加速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向斌:营造小气候,释放大引力。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深入开展遍访企业行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坚持有信必诺、有诺必践,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接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实施“雁阵工程”,靶向纠治“庸软懒慢粗”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健全完善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干部队伍提神提能提标提效,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点此“阅读原文”查看武汉城市圈书记市长访谈专题>>>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蔡早勤 高喜明 黄石日报社全媒记者黄轩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长庆 周奥 孝感日报记者汪坚 黄冈日报记者杨辉 汪秀玲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姜明助 通讯员叶亮 仙桃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辉 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帅 潜江日报记者潜轩 通讯员杜少华 编辑:高阳 校对: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