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美国商会会长:要想维持全球竞争力,美资企业必须“在中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2:48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郑艺(Eric Zheng)一直说自己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受益者:上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毕业赴美留学,2005年回到家乡上海工作,如今担任上海美国商会会长,也是这家1915年成立、全亚洲规模最大美国商会的首位华人会长。

当天对郑艺的专访被延后了一小时,原因是他之前要见两批来上海的美国企业高管。拥有1000多家会员企业、2800多名会员的上海美国商会被视作“美国在华商业之声”,因此郑艺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见人。“过去几年两国缺乏沟通,美国企业高管多靠媒体了解中国。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很不客观,我们对中国友好的声音都播不出来。”郑艺一直认为,美国企业决策层要想客观了解中国,就一定要来中国走访,作为东道主的上海美国商会,有向他们介绍真实中国的责任。

1月9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乒乓球代表团将在上海与复旦学子进行乒乓友谊赛。“他们能来很不容易,美国国务院对来中国还有 travel advisory(旅行警告)。”虽然郑艺不挥拍参赛,但他会在现场给美国学生讲“乒乓外交”历史,“中美关系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要珍惜,也希望两国下一代把这条路走下去。中美友好对两国都好,对两国人民也好,我深有体会。”

采访前,他也有言在先,“我的所有观点不代表美国官方,只代表上海美国商会”。

图为进博会美国馆开馆仪式现场。

邀请美国政府参与进博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去年进博会,上海美国商会与美国农业部合作参加,美国政府首次设立官方展馆。

郑艺:对于美资企业而言,进博会是个很好的平台。过去6年,美资企业都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演讲提到,“美国连续6届展览面积最大”。当然,前5届进博会美国政府都没有参与。

去年初,我们就在想能否以上海美国商会名义邀请一些美国中小型农产品企业参展。最初我们是与美国的州政府接触,不过最理想状态是代表联邦政府的美国农业部参与进博会。为此我们和联邦农业部进行多次接触。我在上海外滩27号与农业部助理副部长座谈时,专门提及美国商会想在进博会期间建美国农业馆,欢迎对方参与。当时农业部官员只表示“有兴趣”,因为能否成功取决于美中关系的好坏。去年9月,我们代表团去华盛顿“敲门(knock door)”时,再次拜访农业部,但依旧没有得到肯定回复。一直到两国关系开始回暖,美国农业部才决定参加。

去年进博会美国馆开幕时,美国农业部助理副部长贾森·哈夫梅斯特和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都来参加,吸引大量媒体目光。外界将之解读为两国关系转圜的积极迹象。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进博会期间美国农业馆的业绩如何?

郑艺:美国馆不是面积最大的馆,但我们5天内卖掉5亿多美元产品,这足以说明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大市场。在此期间,美国企业也提到进口关税问题,这是因为美方率先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美方许多研究表明,高关税最终受害者是两国消费者,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希望未来无论谁当选总统,美国政府都能把关税问题解决好,这样对美中双边都有好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于第七届进博会,上海美国商会还会有哪些动作?

郑艺:几天后我将再去拜会进博局领导,规划今年参展方案,去年农产品展很成功,今年从哪种消费品入手还在考虑。我希望延续去年形式,总的思路还是以招募美国中小企业为主,继续同美国各州政府合作。

与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交谈。

美企在中国市场学到很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建交45年来,中美经贸合作有哪些变化?

郑艺: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它的发展模式与美国有相当大不同。因此,双方出现不同意见也属正常,但最重要一点是,两国要避免误判。我去年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等官员进行对话,就是希望把在沪美资企业的感受传递给他们。我们基本观点是,美资企业很重视中国市场,中国不仅是过去认为的制造业基地,也是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

还有一点,中国目前是全球最有竞争力也最有创造力的市场。美资企业在参与中国市场同时,也能学到很多。按照市场经济原理,只有竞争才能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如果美资企业想在全球维持它的竞争力影响力,那就必须要“在中国”,这符合经济逻辑。这一点,我觉得华盛顿决策者还不一定认识到,而我们必须帮他们了解到。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海美国商会会员是怎么看待的?

郑艺:上海美国商会会员企业坚信中国市场会让他们变得更好,也希望在中国有长期发展。我们支持会员在中国有长期发展,也愿意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上海营商环境相当不错,这也就是为何那么多外资企业愿来上海投资。

我想指出,无论从就业、税收还是将最新产品、管理理念带到中国,外资企业对中国而言绝对是利好。以我之前供职的美亚保险为例,上海振华港机在旧金山建造新海湾大桥时,美亚为其提供信用保函。我在美亚工作时期,华为公司所有海外员工的安全保险都由我们承保。

对于企业而言,美中关系好坏是最大担忧。我感觉,元首峰会后两国关系得到相对稳定,但不确定因素还在,因为两国还有很多分歧。会员企业呼吁两国给予企业一些合作空间,当然我们一定会严格遵守两国相关规则与规制。

要“全球化”还是“地区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如何看待关于中美“脱钩”“回流”“重新靠岸”的声音?

郑艺: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带来的影响,让美资企业出于各种考虑,对供应链进行一些调整。他们用的词是韧性(Resilience),其实就是多元化。

我的判断是,美资企业多选择“中国+1”:中国“世界工厂”的生态系统只此一家,没人能够取代中国。现实是,一些外企去南亚东南亚投资时会碰到很多问题,因为这些国家还没准备好。所以,企业“+1”情况会发生,甚至“+1”“+2”“+3”,但更多只是个备案。麦肯锡讲过一句著名的话,“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当然,中国也要有种急迫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有许多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还同意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吗?

郑艺:我同意。每个政府都会考虑“国家安全”,甚至在某个阶段这是决定性因素。但如果没有密切的经贸往来,那这种政治调整会非常容易且迅速。反之,如果在对方国家有许多利益,就比如这么多美资企业在中国发展,且他们希望在中国继续发展,那么相信美国决策者很难做出极端决定。就像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许多大公司老板都来参加,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对两国经贸关系未来依然持谨慎乐观态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还觉得全球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吗?

郑艺:我觉得现在出现地区化(regionalization)趋势。

就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通过区域合作,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打破隔阂。还有,中国对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也持积极态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退而求其次?

郑艺:地区化不是全球化,但也是其积极作用,能对区域内国家提出更高要求,倒逼改革。当前,因为国内许多问题,美国重新看待“全球化”。即便WTO机制最早由美国主导,但如今觉得这套制度对其不利,想推倒重来。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化是一种过渡选择,至少大家不要都搞单边主义,对吧?

在华美企将日益“本土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作为华人成为上海美国商会会长,你最大优势是什么?

郑艺:作为美籍华人,我一半时间在美国度过,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我现在参加中方会议会直接讲中文,不用翻译至少可以节省一半时间、效率提高一倍。因为没有语言与文化障碍,我想能更好起到沟通桥梁作用。担任会长两年内,我们团队加强与两国间沟通,尤其是加强与中方沟通,我觉得取得了一定成效。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同样的,在沪美资企业也存在更好融入本地的问题。

郑艺:据我所知,目前我们大部分会员公司一把手不是中国人就是华人。好处是本地员工更了解本地市场与终端客户,语言文化方面也没有障碍,但短板是同美国总部沟通比较缺乏。这在过去几年特别明显,美国总部对中国团队缺乏信任。背后原因除了两国往来不便外,中国团队在总部话语权有限,对总部文化缺乏了解,在美国缺乏人脉也是原因。这些都需要在未来逐渐解决。

但是,我相信,在上海、在中国美资企业日益“本土化”相信是大趋势。一些在美资企业工作多年的中国员工已具备了管理能力。虽然他们没有在海外长期生活过,但语言非常好,也有国际化视角。现在的海归竞争优势已不像当年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你怎么看待中美间的民间交往?

郑艺:两国民间交往非常重要。尼克松时期打破关系坚冰、翻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就是从乒乓外交这类民间动作开始。展望未来,两国更需要民间交流沟通,因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老百姓告诉美国决策者——从地方上到各州再到联邦政府,我们想要和中国维持一个好的关系,这种声音一定会被听到、被重视。总体来说,我感觉美国民间对中国还是友善的,这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