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3日
绍兴市“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 4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5
(一)基本情况.............................. 5
(二)存在问题.............................. 9
(三)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发展原则............................. 14
(三)总体目标............................. 15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17
(一)提升消费水平,保持商贸流通新发展..... 17
(二)培育竞争优势,推进对外贸易新提升..... 23
(三)优化引资结构,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 25
(四)创新投资方式,推动外经合作新跨越..... 29
(五)抢抓发展机遇,争取服务贸易新增长..... 32
(六)搭建电商平台,加快电子商务新进展..... 34
四、支撑和保障体系.................... 39
(一)完善规划组织实施体系................. 39
(二)加强商务经济工作领导................. 40
(三)健全商务发展考核机制................. 40
(四)加大商务发展信息支撑................. 41
(五)推动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41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期,也是绍兴应对“三期叠加”新阶段、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
商务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经济繁荣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尺。为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开创绍兴商务发展新局面,助力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市商务发展的总体蓝图,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商务主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绍兴开放型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开放型经济大市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商贸流通规模稳步扩大,消费市场提档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5.1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3431.2亿元,增幅108.56%,年均增长21.7%。消费市场提档升级,“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含在建)大型商贸综合体30余个,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商贸流通项目263只,完成实际投资380亿元,培育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2条,省级特色商业街区5条。全市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表1.1“十二五”期间全省及绍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水平(单位:亿元,%)
区域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零售额
增长
零售额
增长
零售额
增长
零售额
增长
零售额
增长
全省
11930.6
17.4
13546.3
13.5
15138
11.8
16905.3
11.7
19784.7
10.9
绍兴
1006.75
18
1158.66
15.1
1318.39
13.8
1487.14
12.8
1621.06
9.0
对外贸易总量再上台阶,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外贸基本保持平稳,年进出口额稳定在300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1635.5亿美元,比“十一五”增加589.7亿美元,增幅56.4%,年均增长2.04%。年出口额在250—300亿美元之间波动,排在宁波、杭州、金华之后,居全省第4位,占全省比重约11%,占全国比重约1.3%。进口方面,规模约在50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全市有出口实绩企业从2010年的6631家增加至2015年的8710家,增长31.35%。共有省级以上出口基地17个,各类外贸公共服务平台27个,新增“浙江出口名牌”29个。
图1.1 “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对外贸易统计
利用外资规模总体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04个,比“十一五”减少556个;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分别为50.07亿美元和41.77亿美元。全市新批或增资的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302个,历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3家,引进相关投资项目20项。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共引进第二产业外资项目238个,实到外资27.85亿美元;第三产业外资项目560个,实到外资13.83亿美元,优势产业引资势头向好。
图1.2 “十二五”各年绍兴市实际利用外资与引进项目数
对外经济合作快速扩张,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80只,企业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35.42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累计41只。实现境外工程营业额6.78亿美元。企业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海外并购更趋活跃,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境外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资源开发基地等领域不断拓展。
图1.3 “十二五”期间绍兴境外投资企业统计
服务贸易逐步发展,潜力优势不断显现。“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规模显著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服务外包提速发展。近三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4.25亿美元、18.03亿美元、19.46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分别为4.10%、4.73%、6.07%。服务外包快速集聚,建成3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服务外包注册企业213家,全市离岸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年均约1亿美元。2015年被认定为“浙江省文化服务贸易城市”试点城市。
图1.4 “十二五”期间年绍兴市服务外包情况统计
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平台优势逐步集聚。“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快速,已有1451家规上企业、90多个专业市场开展电商应用,网络零售持续保持高位增长。2014年、2015年网络零售总额分别为164.96亿元、235.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49%、58.6%;全市建成电商园区26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点500个;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诸暨馆”、“上虞馆”相继开馆。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发展迅速,全市413个专业市场中近百个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网上轻纺城、新昌轴承网、中国袜业网、中国领带城、黄酒原酒交易平台、茶叶城、珍珠网、农产品交易平台等电商平台成效明显。
对全市经济贡献增强,推动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对拉动全市GDP增长贡献明显,全市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外贸对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增强,通过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方式,推动市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不断适应国家市场中高端需求已成为我市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的主要动力之一。外资质量、层次快速提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缓解产能过剩和资源短缺矛盾,实现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商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整体发展与绍兴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商贸流通发展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消费。居民消费动力有所减弱,消费信心不足,消费品市场增长缺乏动力。如汽车市场出现负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增幅持续下降等。电子商务冲击传统商贸。网购方便实惠,对传统商贸企业的营销理念、管理模式、价格体系、物流配送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商贸企业未能及时改变经营模式、调整品牌、升级业态。外贸优势不断弱化。进出口贸易不平衡。我市进出口规模虽逐年扩大,但进口持续低迷,每年累计进口仅占全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5%左右。进口发展缓慢制约全市经济发展,也制约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自主品牌出口较少。我市出口产品仍以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的纺织服装及机电加工产品为主,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出口主体实力偏弱。我市小型外贸出口企业居多,缺少一批有跨国经营实力的科工贸、贸工农一体化企业,综合国际营销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低,商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外贸出口优势弱化。依托产业集聚支撑的出口优势逐渐缩小,出现织造生产性萎缩迁移。我市没有港口和政策优势(包括综合保税区)等支持,各项可供争取和服务的要素资源匮乏。亟需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质量高产出项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外资结构不够合理。项目结构不够合理。“十二五”以来,我市引进的项目以纺织、印染等行业为主,全市制造业外资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能耗较高,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大。外资来源结构单一。外商投资主要来源集中于亚洲地区,其中又以港台地区为主,实到外资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英国。外经合作能力有限。自身条件先天不足。我市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企业普遍存在缺少资金、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国际视野不宽,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和战略规划,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形势。境外拓展能力受限。存在市场调研不到位、人力资源配备欠得力、凭主观意愿布局等问题,对客观形势、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分析安排不科学,影响未来效益及竞争力。许多企业仍停留在产品加工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电商发展相对滞后。电商基因不高。我市绝大部分产业处于产业链中段,缺少能很好匹配市场需求和适合网络交易的终端产品,不太适合B2C销售,产品的电商基因不高,制约了大部分工业企业的“触电”积极性。电商产业聚集度低。从城市区位比较分析,杭州坐拥阿里巴巴等优秀企业,正在打造国际电商之都;金华义乌电商发展迅速,异军突起;宁波不甘落后,在跨境电子商务上狠下功夫。我市夹在3个电商大市中间,电商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氛围不浓,电商企业外流到杭州、宁波、义乌的情况严重。电商龙头企业缺乏。我市缺少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对外贸促进作用不强。
(三)面临形势
全球正面临新一轮经济调整周期的新技术、新规则、新矛盾。从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趋势看,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全球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科技进步正在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国家加快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上升使我国经济面临“两面挤压”的风险,迫切要求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从全球治理体系变化看,国际经贸规则正面临重大变化。美国加快推进TPP、TTIP、TISA等多边协定,力图主导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我国正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遵从者向重要参与者转变。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大国博弈的系统性复杂性导致地区不稳定和国际政治关系不确定性,经济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矛盾加深;传统贸易强国与新兴贸易大国争取国际市场份额的冲突加大。
国内面临新常态下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一轮高标准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自贸园区、深化体制改革、发展“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带来发展开放型经济新的重大机遇。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面临着传统增长动力减弱、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要素供应紧张、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以及周边地市激烈竞争等挑战。
从省内环境看,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开放为浙江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机遇。贸易投资自由化、金融便利化为浙江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汲取高级要素开放红利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窗口和渠道。作为开放先行区的上海自贸区实践也为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对于浙江而言,以敏锐著称的企业家群体、丰富的民间资本决定了本轮产业革命浪潮将为浙江工业高端化与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难得的机遇。特别是网络市场将为浙江经济实现新突破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十三五”时期是绍兴低成本传统优势进一步弱化,市场和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开放与创新互动性不断增强,内需地位提升和消费全面升级,“互联网+流通”行动深入推进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猛,跨境电子贸易(跨境电商)、移动电商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引擎。今后五年,绍兴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依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重视传统市场,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巩固传统货物贸易,拓展投资、装备产能合作等领域,引进高端环节和新兴产业,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开创绍兴商务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 以“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创优势、优服务”为中心任务,积极促进内外贸、进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线上线下等协调发展;以扩大内需、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增强商贸服务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加强商贸流通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高端商贸流通发展,为绍兴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以创新促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提高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创新国际进出口贸易和国际双向投资的新模式、新平台。持续优化对外贸易和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产品向中高档延伸。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内贸与外贸、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线上与线下协调发展,妥善解决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自身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做到内外联动、相互促进,有效服务绍兴经济的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以绿色流通引导绿色生产,开辟流通发展新空间。发挥以开放促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着力帮助企业真正掌握运用研发和科技创新、品牌战略、内外营销网络三大法宝。逐步实现商务领域发展由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向依赖科技、管理、品牌、营销等无形要素投入转变,促进商务发展高端化、低碳化,构筑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的商务发展新模式。
坚持开放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全面深入地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积极有序推进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全面开展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带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共享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强与上海、宁波等周边口岸城市的对接与合作,推动启运港建设,参与义绍甬舟大通关建设。坚持三区融合发展,构建统一的商务发展环境,努力形成全市上下联动、区域协调、内外并重的商务工作新格局。坚持城乡融合,通过绿色产业、电子商务、旅游等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三)总体目标
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商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
构筑大消费。以构建消费型新城市为目标,围绕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业态、创新消费习惯、保障消费安全,积极培育十大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大市场。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市场建设,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拓展力度。提升专业市场档次,巩固轻纺城、袜业、珍珠、机电、皮革等市场,积极争取1—2个专业市场成为第三批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引进大项目。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按照我市“八大”重点产业,着力进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大中型企业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加强商贸业招商引资,规划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对重点发展领域、发展区域、发展主体和建设项目实施倾斜支持。
建立大平台。以申报和建设保税物流园区为契机,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大通关建设,改善国际物流环境。以建设电商园区和跨境电商园区为抓手,推进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集聚发展。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推进中国绍兴(新加坡)产业园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利用国家和省已有各类政策和经贸合作载体,推进各类平台基地建设,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新形式。
我市商务经济发展分类目标为:
商贸流通有新发展。“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300家左右,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100个,年度完成投资额不低于100亿元;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6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对外贸易有新提升。“十三五”期间,年出口增幅在3%左右,到2020年,出口总量力争达到320亿美元。
利用外资有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力争保持在年均10亿美元,到2020年,累计达到50亿美元。
外经合作有新跨越。“十三五”期间,每年境外投资确保3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额达15亿美元;新增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企业100家。
服务贸易有新增长。“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0亿美元。
电子商务有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00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960亿元。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
(一)提升消费水平,实现商贸流通新发展 1.完善流通布局,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商圈布局。围绕打造现代高端的“商贸流通网”,优化商圈布局,坚持差异化发展商贸综合体、城市商业广场和酒店宾馆,鼓励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理念和模式创新,扩大体验、休闲、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实体店优势;利用微信、微博、O2O以及商业大数据等方式,努力集聚人气、增加商机。利用“金秋购物节”、“网络购物节”等活动平台,挖掘汽车家电、家居用品等传统消费潜力,培育健康休闲、文化旅游等新型消费规模。推广绍兴地方风味小吃,弘扬“越菜”文化,引领餐饮消费。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实现“双覆盖”基础上继续向村一级延伸,加密网点。加大农村商贸品牌、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完善县域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县城现代商贸中心和县城商业特色街区建设,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乡村级商业网点建设,重点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及信息系统建设进程。拓展乡镇级商业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消费品与农产品“双向”流通。
发展社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连锁便利店、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便民社区商业。扶持、鼓励商贸服务连锁企业配套建设和升级,形成多元化的“便民服务商圈”,促进社区商业中心发展。指导、支持新兴城镇、大型居民区规划建设集家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便民设施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在市区建成各种商业业态的连锁便利门店1000家以上。
完善商业消费设施。坚持大项目带动,形成多个分布合理、功能复合、规模集聚、空间立体、管理一体化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商贸综合体。抓好商业特色街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业态多样、运作高效的商业特色街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商贸流通项目(包括商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仓储配送及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等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有效投资工作,2016—2020年,每年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不少于100个,每年完成投资额不低于100亿元;到2020年,全市新建投用商贸综合体10个,大型商贸专业市场8个,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商业街(区)8个。
2.顺应发展趋势,促进消费升级。培育十大消费热点。巩固、促进汽车、家电、医疗保健品等十大热点商品消费,特别是引导汽车经销商向汽车维修、装饰、租赁、车用商品销售和汽车消费金融等领域拓展。积极引进和布局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络,加快搭建全国性的二手车流通交易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旅游产品、地方名特优产品的包装和推介,尤其是进一步挖掘本地“老字号”品牌的价值,做好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规范商家售后服务,开发配套延伸商品市场,鼓励扩大节能家电等资源节约和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
表4.1 促进消费的主要举措
一是扩大信息消费,提升宽带速度,支持网购发展和农村电商配送。
二是促进绿色消费,推广节能产品,对建设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较多的给予奖励。
三是稳定住房消费,加强保障房建设,放宽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
四是升级旅游休闲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实施乡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
五是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
六是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落实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热与公办机构同价。
发展休闲服务消费。着力抓好茶楼、美容美发、足浴等休闲服务品牌提升建设及家政服务业规范管理。加快家庭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家庭服务内涵、层次和水平。三区家政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总体规模翻一番,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力争翻一番;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家政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覆盖全市、惠及全民、较为健全的家政服务体系,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促进餐饮业转型升级。形成方便快捷、卫生安全、经济实惠、营养健康的餐饮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市场占比提高到85%以上。创建“国际餐饮名店”、“中华餐饮名店”等品牌餐饮企业50家以上;开拓国际餐饮市场,扶持和培育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境)餐饮企业;争取5家餐饮企业进入全国餐饮100强,力争1—2家餐饮企业上市;加快餐饮街区建设,形成10条以上休闲美食街区(夜市),实现区、县(市)餐饮街区全覆盖。
推进“电商换市”。快速推进云计算和移动商务等技术的应用,创新培育1—2家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研发机构;建成覆盖各区、县(市)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智能化社区投递系统基本普及,最后100米问题得到解决;在线支付、移动终端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快速推广;电子认证应用更加普及和规范。大力推进网上购物、手机购物等销售形式发展,鼓励传统流通企业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开展绍兴名优特产品网上促销、绍兴产品网络分销和批发,推动品牌企业开设网络旗舰店。扶持建设阿里巴巴绍兴“产业带”和淘宝特色中国“绍兴馆”等平台,加快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跨境电商分销平台建设,拉动贸易进口增长和进口商品消费。
3.重视质量提升,推进品牌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借助上海自贸区,不断优化国际商业发展服务环境,进一步开放绍兴商业市场,积极引进具备独特品牌价值和先进品牌运营模式的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大力支持国内知名品牌发展,为名特优商品进入绍兴市场搭建平台,丰富绍兴商业品牌种类,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依托长三角市场化程度高和国际交往优势,拓宽商业合作渠道,加强培育国内外顶级品牌代理商、经销商,全面推动绍兴品牌之都建设。
做强本地商业品牌。积极营造培育、发展、宣传、保护商业品牌的社会氛围,大力培育本土商业品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与国际品牌媲美、在国内外具有足够影响力的本土商业品牌。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创立和维护商标信誉,对新认定国家驰名商标(商号)、中国名牌的本地商贸流通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将现有的品牌扶持政策覆盖到商贸流通领域。鼓励绍兴本地品牌实施或扩大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商业品牌和服务品牌。
保护传统老字号品牌。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具有绍兴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老字号品牌企业加强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传承,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字号零售、餐饮、专业市场品牌。支持老字号品牌创新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传统特色商业品牌的挖掘保护和培育,支持发展特许经营和专业连锁,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加速与现代商业模式接轨,拓宽老字号品牌的服务范围,提升知名度。通过举办“绍兴老字号”定期评选等活动,扩大绍兴老字号品牌的美誉度。
营造品牌发展环境。加强对品牌建设的组织领导,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立健全品牌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和品牌推广等服务,在项目审批、资金投向、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支持品牌商业企业、品牌商业街区、品牌产品的发展。突出绍兴商业产品特色,实现商业品牌建设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建立商贸流通领域品牌联盟,形成品牌合作和推广联合体,实现多元化品牌共同发展。
4.加强监管监测,确保供应安全。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及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原则,以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以及其他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为重点,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种,延伸重要商品追溯链条,保证重要商品从原料、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全过程的可追溯,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对称。以大型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和连锁药品销售流通企业为示范重点企业,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全市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
完善追溯监管体系。加强与国家重要商品追溯体系管理的衔接,统一规范追溯商品信息采集标准,建设统一的重要商品追溯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监管部门、商品生产经营者及流通企业所采集的商品信息追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追溯体系协同运作、追溯信息互通共享,确保追溯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真实性。制定《重要商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规范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和运行维护,建立追溯体系协调机制,落实各环节责任主体,建立质量安全责任惩罚管理机制,依法向社会公开商品质量信息,提高重要商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建立商品追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加强监测应急保障。完善监测系统,进一步调整、优化样本结构,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加强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跨区调运,完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商品投放网络和调运机制建设。进一步建立动态、多元市场供应体系,确保各批发市场粮油、菜篮子商品供应充足、货源充裕。
(二)培育竞争优势,推进对外贸易新提升
1.构建跨境电商促进体系。运用发挥“互联网+”和“自贸区”思维,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加快完善促进跨境电商的发展政策、业务体系、管理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推动跨境电商规模和质量提升。完善宣传、推进、培训、服务等工作机制,努力推进跨境电商在外贸企业全覆盖,加快培育若干跨境电商产业园和一批知名品牌电商企业,促进实体和虚拟两个市场互动发展。
2.打造营销服务平台体系。重点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电子商务、融资支持等服务于一体的海外营销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为我市企业出口服务的全球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全球展览营销平台,推进“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线下办展模式,凭借“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倡议优势,依托境外重点展会、自办展,挖掘特色产业或区、县(市)地方特色,围绕沿路、沿线、沿海的重要国家(地区)、节点城市,逐步在全球海外重点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一线城市,以“抱团参展”等方式,择优确定10个重点展会,加强政策的倾斜扶持,进一步增强拓市场的力度和精准度。筛选100家重点外贸出口企业和100家外贸出口“苗子企业”,全面实施外贸出口的培大育强“双百”工程。
完善展贷通金融服务支持平台。以政府、金融机构、展会公司三方合作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手续简便、零门槛的融资服务;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减轻企业参展成本,放大扶持资金效应。
拓展“市场采购”平台。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学习借鉴“义乌试点”,研究“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力争我市有1—2个专业市场列入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3.构筑科工贸出口产业体系。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实施科技、产业、贸易融合发展,构架科工贸融合发展的出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出口产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依托我市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扩大传统产业的外延和内涵,构建新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出口企业集群。
推进联动发展。主要以外经带动外贸,发挥绍兴外经发展优势,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赴境外并购、创建生产基地,建立营销网络,利用境外营销渠道扩大出口,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带动设备、原材料、服务等出口。
引导企业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引导出口生产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接轨和整合物流仓储、金融服务、销售网络、信息软件等相关产业,导入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转变和扩充外贸企业经营方式。积极塑造以供应链管理为路径的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效提升外贸企业竞争新优势。
4.完善外贸发展服务体系。推进国际物流大通关建设。改善海关监管条件和设施,争取在绍兴设立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统筹布局海关监管场所,加快B型保税物流园区申报和建设工作。努力为企业降低出口物流成本,便利企业通关,缩短出口流程,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平台,助推外贸快速发展。推进通关一体化建设。主动对接上海、宁波等地港口,推广“大通关”的各项业务,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体系,切实减轻物流成本。.
推进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浙江“一达通”、宁波“世贸通”等新推出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内有关服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扶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立集外贸咨询、通关、结汇、退税、信保、融资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流程为一体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切实打通商品出口渠道,促进贸易便利化。
推进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建立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协调快速反应机制。推进趋势预警、重点产品预警和专项预警,有效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对进出口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国际市场和技术壁垒加强动态监测,抓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能力的辅导培训。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加大对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主要新兴市场、中小微企业的承保力度。
(三)优化引资结构,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
1.创新有效引资方式。强化环境优势,塑造招商引资新形象,由单纯项目招商方式向区域形象塑造转变。突出产业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以“招大、引强、选优”为导向,加强招商引智,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行业领军企业、国资央企、军工企业、浙商回归等产业带动型、行业引领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投向强链、建链、补链领域,推进现有产业链高端要素和功能的补缺、延伸及新型主导产业的培育,强化外资在构建完善服务经济结构中的作用,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针对性地对北京、上海两地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展敲门招商活动。
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市内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高效利用国际贷款,鼓励外资以PPP、融资租赁等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以企引企”招商。依托我市民营经济优势,推进“以民引外、以企引企”,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招引企业优先享受产业扶持政策。探索民营企业以海外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金等方式与外商合资合作,推进民营企业与境外企业嫁接提升,支持市内上市公司与海外跨国公司开展深度合作。
2.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境外招商活动主要安排在日韩和德国等,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国家。国内活动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增加天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大型推介说明会”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多种招商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累计投资企业数达到20家,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比“十二五”时期提高3个百分点。
3.完善外商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原有外商服务卡的基础上,扩大发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通过调研、网上咨询、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化企业服务、优化项目审批程序、推动在绍外资企业增资,同时大力开展“以外引外”,通过我市外资企业吸引其上下游企业或关联企业来绍投资。建立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诉中心联系协调机制,提升外商投资精准服务机制工作,保障外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养招商队伍。通过培训提高招商人员素质,吸引更多既懂外语、又懂经营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专业招商人员充实到招商队伍。创建对外宣传平台(网站)。对原有招商局的网站进行改版,制作一个符合日、韩、欧美等国家文化特点的多种语言宣传网站。建立动态信息库。搭建一个包含外商信息、项目信息、人脉信息的动态数据库,确定一批产业强链、补链、建链项目。
4.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坚持开发区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充分发挥开发区开放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深化开发区整合提升为抓手,推进资源整合,提升发展水平。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订实施开发区(功能区)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的改革措施、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根据发展水平和排序进行激励约束的单独考核机制,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等各类开发区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促进块状经济集群化,推动平台、招商、产业、企业、人才国际化。
以特色品牌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强化不同开发区产业特色功能,形成各有侧重,区域功能布局合理,错位有序的发展格局。优化、整合和提升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建设,打造杭州湾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带;提升发展绍兴高新区等四大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园区);加快推进省级开发区(高新园区)建设,支持诸暨经济开发区等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绍兴特色的产业基地。支持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内设高新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跨境电商园区等平台,实现功能叠加。
以开发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跨国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双边合作开发机制,打造一批主体功能突出、外资来源地相对集中的中外合作特色产业园区,重点推进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别园区及中丹(上虞)生态合作园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引进或建成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和地区总部,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超过60%,各开发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工业性投入、工业企业税收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在全国、全省同级同类开发区中争先晋位、走在前列。
表4.2 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园区)“十三五”发展定位
▲绍兴滨海新城:长三角区域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环杭州湾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节点、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绍兴市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先行区。
▲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绍兴中心城市新组团。
▲柯桥滨海工业区: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全国绿色印染基地、杭州湾生态科技新城。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杭州湾产业带主平台、大绍兴城市副中心主平台、上虞经济发展主平台。
▲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三角一流的生命健康服务基地和全市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城、文化宜居地、休闲养生谷、绿色生态区。
▲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电商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金融资本创新园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和绿色建筑产业园区。
▲诸暨经济开发区:长三角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诸暨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现代产业的核心区和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诸暨珍珠产业园区:集设计、制造、交易、发布为一体的全国时尚珍珠之都和国际知名的时尚珠宝产业基地,国际一流的淡水珍珠珠宝养加销中心。
▲上虞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自主创新不断提升的综合性产业示范区和生态型宜居新城。
▲嵊州经济开发区:引领时尚潮流的领带服装生产集聚区,国内厨电家居智造基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园区。
▲嵊州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科技型工业园区和集现代化、信息化、低碳生态型为一体的新城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强劲、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之城。
▲新昌工业园:长三角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工业4.0高端智能制造基地,“生态、创新、宜居”的工业新兴城。
(四)创新投资方式,推动外经合作新跨越
1.建设境外营销网络。推动我市有产品优势和市场基础的纺织服装、轻工机电、建筑建材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设立地区销售中心、专卖店或贸易代表处,进一步占领细分市场,努力形成稳固的国外产品销售渠道;推动我市重点产品市场到境外开设分市场和产品配送中心;推进我市优势企业和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合理布局,鼓励我市企业入驻海外浙江品牌展示(贸易)中心,整合研发服务、营销接单、物流配送、品牌推广等功能。“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境外投资额达15亿美元,新增国际营销网络和生产企业100家,带动出口与投资总额占比达到30%以上。
2.推进优势产业对外投资。鼓励我市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抢抓当前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机遇,通过“走出去”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海外扩展,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贯彻落实国家《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结合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地区市场以及企业国际化经营态势,进一步明晰对外投资合作的产业和地区指导方向。鼓励具有产业优势的民营500强等大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推进我市企业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和国际产业重组,进一步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全球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业务环节的合理重组,主动占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活力和经济竞争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主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和绍兴本土跨国公司。
3.支持优势企业跨国并购。鼓励和引导我市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努力获取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和资源渠道。在纺织、机电、化工、建筑等优势领域推进一批并购项目,提升我市企业在相关领域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出台鼓励发展海外并购的指导性意见,支持通过海外并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拓展绍兴经济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向工程加融资、工程加投资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并购企业15家,收购品牌5只;并购投资额占全市境外投资总额的20%。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开发自然资源、技术资源,推动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和产品研发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十三五”期间,力争开发矿产森林资源项目10个,设立研发机构3家。
4.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建立“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发展联盟”,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承包工程企业,鼓励和支持我市工程企业与成套设备制造企业、设计研究院构建境外工程承包企业联盟,发挥我市建筑业、机电成套等产业优势,力争成为全国境外工程承包示范城市;支持企业与央企、省属重点对外承包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揽境外工程,扩大境外工程承包份额;积极拓展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和承揽方式,加大在融资、保险、保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外经权,着力推动外经企业承揽承包国际工程,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承包境外工程项目20只,实现境外工程营业额9亿美元。积极发挥“联盟拓市”作用,推动全市40多家外经企业“走出去”承包境外工程。
5.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沿线营销网络建设行动计划,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承揽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境外合作园区,搭建一批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借力国家投资促进和银信政企合作机制,帮助企业更多地进入“国家丝路基金”、“浙江省走出去融资担保服务”等平台,争取更多的融资支持和信用担保;每年举办2—3场重点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项目对接会,重点做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的投资促进工作。搭建海外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境外风险预警提示发布机制,做好系统内企业风险预警发布工作,落实境外经贸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置及领事保护工作。
(五)抢抓发展机遇,促进服务贸易新增长
1.健全发展促进体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优化服务贸易结构,逐步提高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通信、保险、金融、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等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占我市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间的沟通协作,逐步健全 “四外”合力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沟通体系。推动服务贸易政策与服务业产业政策对接,针对促进服务贸易各行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和部门特点,探索完善国家、省、市分级互补的服务贸易政策扶持体系。联合各出口辅助组织,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按照国家、省有关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服务贸易基层统计建设,深化服务贸易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优化服务贸易结构。重视服务业产业基础作用,加强贸易与产业发展互动对接,通过专题调研等方式,分层次确定我市服务贸易重点发展领域。重点推动服务外包深化发展,结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逐步提高研发设计、科技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全市服务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文化、分销、商业服务等特色服务贸易。鼓励扩大信息服务、旅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动漫等优势服务产业出口,支持保险、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出口。继续巩固运输、旅游、建筑工程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
3.创新市场拓展模式。及时发布年度服务贸易重点展会目录,通过省市联动,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展拓市场。鼓励企业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拓展国际市场业务。重点引导企业通过省商务厅推荐的离岸服务外包、影视文化贸易等我省现有的服务贸易线上交易平台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商务“四外”融合发展扩规模,发挥货物贸易总量优势,延长货物贸易价值链,带动服务贸易协调发展;顺应贸易与投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趋势,积极引导外资投资我市服务贸易产业,结合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提高我市服务业、服务贸易水平;鼓励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带动服务出口。
4.推动平台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企业提供综合性信息、交易等服务,加强与相关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探索推动服务贸易中介组织建设。在现有3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县(市)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分类推进“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创建工作,培育创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服务贸易发展基地。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包括技术支撑、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服务、公共诚信评价、企业(园区)交流、投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社会环境支撑等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搭建电商平台,加快电子商务新进展
1.通过“互联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普及电子商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企业开拓电子商务市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推广、销售业务,改良企业生产、销售模式,通过以电子商务模式为核心的企业流程再造破解企业在生产、销售中面临的困境。借助电子商务打破传统分销模式,拉近设计制造企业与终端消费群体距离的优势,加强反馈作用,利用销售指导生产,改变“以产定销”的传统模式,实现“种类多、数量少”个性化需求的精益生产模式,开展小批量和尝试开展“单件流”作业,增加产品生产附加值,减小因产品同质化、购买力下降等原因带来的库存压力。重点发展特色纺织产品、机械电子、化工、珠宝首饰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培育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促进本地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发展,利用绍兴本地制造业优势,建设专业化B2B电子商务平台和垂直B2C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向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转型;鼓励电子商务代运营服务进一步发展,支持建设集代运营、图片拍摄、营销服务、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等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企业,扩大业务辐射区域;壮大电子商务物流产业,通过引进国内外领先的快递物流企业和培育本地快递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仓储服务、城市物流配送服务、特色冷链物流服务以及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货物运输服务。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扩大电子商务在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缩短传统农业产业链长度,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节约农产品交易成本,实现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的融合。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完善包括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分销、质检、包装、冷链、物流等在内的农产品服务体系。支持快递企业扩大农产品代购代销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电子商务示范村镇,培育一大批农村电商示范企业(店)。
2.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集聚。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发展。营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效应,吸引电子商务产业链企业汇集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链整合。结合绍兴区域产业特色,统筹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功能区、电子商务园区、电商创业园和电商楼宇等多层次的特色电子商务聚集发展平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建设新的电子商务集聚区或改造现有电子商务集聚区,避免集聚区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与整合。发展以某一行业运营主体为主的电子商务行业集聚区,以仓储物流为主的电子商务物流集聚区,以代理运营、拍照美工、融资借贷等为主的电子商务服务集聚区,以企业孵化为主的电子商务创业集聚区,以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区域性总部为主的电子商务区域总部集聚区等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形成覆盖电子商务全产业链、集合多种服务、特色化业态发展的电子商务集聚区群。
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或运营中心。邀请天猫、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和亚马逊等网络零售龙头企业进驻绍兴,加强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慧聪网等B2B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利用龙头企业的集聚作用,引导本地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帮助本地电子商务企业提升业务发展水平,吸引外地电子商务企业赴绍兴拓展业务,实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集聚,壮大绍兴电子商务产业。
3.加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新跨境电商体制机制,规范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业务,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体制、政策、模式的复制推广。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扩大绍兴可以开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范围。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商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筹建“绍兴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海外仓布局,加快构建跨境电商物流体系,建立涵盖经营主体和电子商务出口全流程的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商务、海关、国税、市场监管、检验检疫、外汇等部门信息共享,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服务水平和效率,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服务、物流服务、支付结算服务等,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全产业链,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全面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加强境内外电子商务企业交流,支持本地电子商务企业与境内外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拓展境外市场。加快引进跨境网络零售平台,培育和认定一批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引导部分有条件的区、县(市)、开发区建设跨境电商园,推动海外仓储及服务机构建设。
4.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支持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模式创新。鼓励企业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创新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通过整合信息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同时拓展线上线下业务,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业务,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通过模式创新打造企业电子商务特色,提升企业竞争力。
推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其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展业务,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利用位置服务、实时通信等技术实现服务精准化和实时化。推进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技术科研成果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企业。
鼓励电子商务大众创业。通过构建众创空间,为大众特别是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提供新型创业孵化器,同时配套完善的创业投融资机制,满足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降低创业门槛,简化相关手续,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便利的创业环境。丰富创新创业活动,为投资机构与创业者提供对接平台。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树立一批创业典型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的良好风气。
5.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构建现代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加快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办公载体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仓储、办公的迫切需求。推动上虞电商物流城的菜鸟网络、新华定制等电商物流项目落户,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总部和转运分拨中心。
推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鼓励传统物流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化配送服务。加快RFID技术、GPS 技术、GIS 技术等在电商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引导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开展ERP 软件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降低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成本。鼓励大型B2C 网购商城与现代物流企业合作开展物流配送服务,增强电子商务配送能力。
优化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挥绍兴多元化的商贸业优势,结合中国轻纺城、诸暨大唐袜业、新昌中国茶市等重点市场的特色,着力打造涵盖日用品、服装、茶叶等行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继续优化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性平台如网上轻纺城、中国轻纺原料网、中国袜业网、中国领带网、E路风机网、新昌轴承网、黄酒原酒交易平台、长生鸟购物商城等,实现区域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和网上市场无缝对接。
建设电子商务示范体系。组织认定一批绍兴市电子商务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基地(园区),认定绍兴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乡镇(街道)、基地(园区)、企业(平台)发展。
6.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电子商务产研结合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绍兴建立国家、省、市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新技术在电子商务产业的应用,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创新速度。
打造人才培育引进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协会—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电子商务协会为纽带,积极推广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才引进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的落户、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给予一定人才补助,吸引一批高水平的电子商务人才赴绍兴就业创业。
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税务、质检等部门共同建设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模式,加快业务办理速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探索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咨询、行业分析、人才引进及培训等公共创新服务。
四、支撑和保障体系
(一)完善规划组织实施体系
完善由商务发展规划、专项工作规划、区县规划组成的“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体系。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行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区县规划,作为本规划的细化和落实。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与本规划的相互衔接。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县级政府及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明确的相关任务。
(二)加强商务经济工作领导
把推进“开放兴市”战略作为促进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提升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进一步强化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对外开放“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继续发挥各级政府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外资引进考核激励办法,更加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商务经济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鼓励引进外资的政策意见。
(三)健全商务发展考核机制
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明确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扎实有序推进规划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商务各重要指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各地各有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重点对出口规模、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指标进行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工作的协调管理,督促规划目标和任务按期实现。
(四)加大商务发展信息支撑
进一步加强商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商务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以市商务局门户网站为中心,以有关涉外部门网站为基础,加快与国内外重点商务网站的链接,共同构建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面、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在政策宣传、政务公开、信息传递、业务培训等方面主动为商务企业提供服务。加强与商务部、各大进出口商会、各行业协会的联系,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国内外各种商务信息服务。
(五)推动商务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推动商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实现商务人才队伍和外经贸事业共同发展。各级部门要积极整合资金、人才等资源,主动牵线搭桥、引才引智,为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提高福利待遇,主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要着力提高政府商务管理部门人员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善于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政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行政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