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省市妇联关于助推“巾帼共富工坊”建设工作部署,按照“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党建”工作思路,针对社区中有富余的妇女劳动力、居住相对集中、灵活就业需求强烈这一现状,新桥街道妇联全域打造“心巧(新桥谐音)妈妈”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区域统一品牌,盘活辖区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其中低收入居民31人,妇女从业人员比例达到95%,带动妇女群众年均增收2万余元,形成“赚钱顾家两不误、提低扩中有保障”的共富氛围。相关做法在《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刊发报道 。
一、探索解决“怎么建”问题,推动形成“她工坊”规范标准的建设体系。
发挥党建带妇建的工作优势,充分调动辖区各级妇联“向心力”,创新搭建“政府+妇联+企业+社区+居民”共富架构。
一是先试点后铺开。整合政策、资源、需求、劳动力“四张清单”,率先在三浃社区开展试点,并以1家成功示范带动系统铺排,实现7个社区巾帼共富工坊全覆盖。
二是定标准强落实。出台“她工坊”建设规范,推行“社区直营+社会组织自营+强社公司联营”运行机制,并针对每个工坊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架构图,推动共富工坊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集成化发展。
三是抓队伍定职责。在充分发挥28名驻社区干部、社区两委等作用的基础上,指派7名妇联执委与各工坊实行“一对一”挂钩,发动21名社企党员和妇联骨干分别担任安全员、技术员、协调员等,实现定人定责管理。
二、精准解决“建的好”问题,有效激发“她力量”广泛参与的致富动能。
集聚区街道社区三级多方资源,打造形成一核多点、全域协同的“她系列”工坊。
一是精准对接。发挥新桥全国“四好”商会优势,与50余家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关系,以社企联建、社坊联动形式,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居家妇女的“双向奔赴”。突出就近就便原则,将企业生产加工环节嵌入10分钟“共享社·幸福里”“妇儿驿站”等阵地网,通过减免租金、聘请经纪人、引入团队等优化运营,把工坊建在“她”家门口。
二是一坊一品。深入排摸辖区产业发展水平、项目适配度和妇女群众需求度,创新推出工坊运营项目“1+X”模式布局“一坊一品”,即1个长期主营项目+多个临时性项目,实现常年订单不间断。如三浃社区主打“低收入增收”,山前社区发挥“夕阳余热”,瓯翔社区突出“宝妈互助”等,让每类人群都能找到合适岗位。
三是共享共建。依托“零工驿站”平台,发挥“妈妈帮帮团”作用,各工坊之间实行“订单共享、资源共济”。比如,某企业有临时订单或用人需求,就发布在工坊群里,由各工坊进行“抢单”。工坊间也会互相调剂加工项目,如西湖点联系的童鞋厂如果有装饰加工需求,就会推荐擅长饰品的金蟾点去接单。
三、系统解决“要建强”问题,着力构筑“她美好”持续健康的发展格局。
通过送技能、送资源、送岗位,持续调动妇女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培训提质。组织街道和社区妇联执委结对共富工坊开展“一对一”服务,开设“巾帼共富共享学堂”“百期巾帼学直播”等技能培训课程手把手指导,提升劳动技能,保证产品质量;启动“巾帼工坊头雁”计划,培育“带富经纪人”15人。
二是靶向帮困。建立健全工坊准入机制,灵活调整就业“门槛”,优先倾向社区低收入群体、困难家庭、“宝妈”等特殊群体;同时针对特殊家庭情况,组建社区党员、妇联执委“心巧妈妈助富团”,推出“集中加工、派送到家、上门自取”三种形式。比如,三浃社区王阿姨行动不便,助富团的姐妹们每天都会定时将需加工材料送到她家里。
三是激励促干。实行按件计费、当日结算机制,增强即时激励效果;每年还评选优秀工坊2家给予经费奖励,并建立季度业绩之星、巾帼技术之星评选机制,同时还为一天的劳动提供集工作、用餐、休憩、娱乐等一站式服务,使“主动干”“积极干”蔚然成风。
“小小工坊”,一头连着共富的“大梦想”,一头连着居民的“小日子”。下步,我们将聚焦创新深化、品牌培育、技术支持以及产业链延伸和补链,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巾帼共富工坊”建设力度,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让每一个生活在新桥的妇女,都能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和满足!
原标题:《解锁“共富密码” 焕发增收活力|精彩绘就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巾帼共富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