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推进科学防控与疫情应急体系建设
——“新冠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观点摘编(二)
光明网讯(记者 赵宇)近日,由(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组委会、光明网、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通讯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进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内容。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执行主任 陈剑主持会议,他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需要科学防控,而科学防控需要把科学精神贯彻始终。缺了科学精神内核的科学防治或将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而科学精神重在实事求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尊重科学和常识,不盲从,不附和,以理智为依归。疫情防控实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期探讨的内容是科学防控与疫情应急体系建设。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渝成,海南南海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曾渝教授和其助手钟丽博士,澳大利亚中医博士卫扬、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谢玲、药学家谭亚娣共同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中西医应紧密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医疗急救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 张伯礼
截至3月3日0时,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中医药治疗病例达到92.58%。其中,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参与比例分别为91.86%、89.40%。武汉市隔离点当日服用中药患者的比例为96%。方舱医院累计服用中药人数超过90%。
中医药在重症患者治疗中起辅助作用,虽然是配合,但也不可或缺,在关键治疗环节上发挥作用,也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一项75例的重症患者临床对照试验显示,中西药并用组和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危重症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专家的联合会诊、辨证论治后,中药在改善血氧饱和度、抑制炎症风暴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在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经中西医结合专家组联合临床观察,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血必净、参麦/生脉、参附、痰热清、热毒宁等注射剂,在防止重症转危重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此次中医药全面、尽早、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前所未有,且成效显著。早期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患者人数庞大,病因基本相同,表现症状也相似,因此采用协定方通治,熬“大锅药”就可取效,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协定方治愈。对于少数使用协定方效果不明显的患者,以及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我们重点关照,采用辨证论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取得的疗效也较好。当然,客观讲,外省市病人相对少,有条件使用“一人一方”的治疗方法,武汉有数万病人,“一人一方”比较有难度。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候是处方用药的基础。国家版诊疗方案是在临床调查基础上制定的,这也是一个进步。不仅仅是凭经验,而是注重了临床证候学的观察研究,再结合专家经验进行综合分析。诊疗方案中医药治疗部分也将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等各类病人进行了证候分型,并对不同证型给出了推荐用药。
通过对不同病情分级患者中医证候信息的分析,有以下结论:本次疫病是以湿毒为主要表现的“湿毒疫”。轻症表现为湿邪初起,以肺气宣发失常为主,主要证型为寒湿郁肺和湿热蕴肺为主;普通型为邪正交争,主要证型为湿毒阻肺,临床症状以咳嗽、乏力、胸闷气短、低热、纳呆,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或濡;重症为邪气偏胜,毒邪阻闭肺气,主要证型为疫毒闭肺,邪从热化明显,临床主症为喘促、气短、乏力、咳嗽、纳呆,舌红苔黄腻为主;危重症表现是正气衰败,主要证型为内闭外脱。
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四千余中医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参与救治,组建了中医病区,确定了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等定点医院,紧急调集中医医疗队支援武汉,筹建了江夏方舱医院,使病患得到了系统规范的中医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对于隔离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给予中药汤剂,起到了分化人群、控制病情、抚慰情绪的作用;承包方舱医院,中医成主力军;重症辅助治疗,也能力挽狂澜;恢复期促康复,减少后遗症。
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今后再有类似疫情出现,务必第一时间上中医药,中医药干预越早效果越好;二是中医成建制、“承包”定点医院是好方式,可以独立按中医药方法施治,很快总结出好的经验;三是应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之中,必须给中医明确的地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最后,更长远地讲,医疗、预防也应一体化,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应建立一支专业精湛的预防队伍,同时要让更多的医护人员懂预防。
疫病防御要构建有效应对体系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王辰
就此次疫情,我谈三个问题。
第一,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是当前关键任务。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传播与致病规律还远未深入掌握,而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是把握这一疾病流行规律的最关键科学证据,是对进一步防控措施作出科学决策的最重要依据。
现在,没有人知道这种2019冠状病毒疾病是像SARS一样戛然而止、倏然而去?还是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间断流行?或同乙肝一样可长期存在于一部分缺乏足够对之免疫力的人体,进而传染其他人?还有无其他情况?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回答这些问题,而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核酸与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观察并在今后动态观察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与免疫状态,得知其传播与发病规律,据以制定防控方略。
这个调查对个人、对家庭、对单位、对社区、对社会都是至为重要的事,可以充分了解个人、某个局部和社会的疾病状况,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传染病有效防控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摸清疾病规律、公开透明,让大家知道疾病、疫情是什么状况,到什么程度了,整个社会据之采取从个体到群体的协同行动,这样才能有效地医治疾病,控制传播。
如果通过调查能够发现一些带毒者、隐性感染者、慢性感染者的话,对他本人、家庭、所在单位和社区,乃至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都有至为重要的意义,可据以采取对应措施。对于今后疫苗的接种指征和策略,也应当基于个人抗体水平和人群的抗体流行病学状况。
第二,制定“防止输入”的有效措施。新冠病毒当前有强的传染性和相对较强的致病性,今后,在人体这一新宿主中会有一个时期变异得比较明显以适应新的宿主环境,在形成相对稳态之前,往往表现出多种情况。在传播过程中,病毒还会遇到不同的传播干预方式、宿主不同的内环境与治疗措施,因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现在来看,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在趋势上已经看得很清楚。我国采取了严厉的社会管控措施,有些国家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力度。我国现在既有内部产生病例的压力,下一步很严峻的就是面临着外部输入的压力。对此,要预先考虑、谋划好防止输入的有效、适用措施。
第三,疫病防御要构建有效应对体系。从历史上看,造成人类最大减员的原因就是疾病,尤其是疫情。疫病是关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是一定要重视的。所以,在这次疫情中和今后疫情过了以后,一定要认真反思怎么能够把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考虑、设计、建设得更加周全一些。其中,一定要树立一个基本意识并切实体现于行动的,就是对付传染病最关键的是公开透明,不能搞鸵鸟政策。脓包不及时切开,就会发展成败血症。此外,今后如何促进临床和预防体系的融合而不是愈加分离是另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问题。深入思考,充分汲取经验教训,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才是国家民族之福。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几个重要科技问题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 陈章良
疫情出现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号召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我国科研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从病原物分离、分子生物学研究、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下面我谈谈疫情下几个重要科技问题的思考。
首先,在去年底疫情发生后,我国科研人员迅速确定了病原物,第一时间完成了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结构解析、基因组测序等工作,非常及时地为抗击疫情提供了信息。这让我想起了“非典”时期,香港大学最先分离出致病的未知病毒,加拿大BC肿瘤研究所率先完成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当时公众对大陆科技界的能力颇有微辞。而本次内地科技界对疫情快速响应,说明我们国家的科技体系在2003年“非典”之后已经大幅提升,非常高效、迅速地完成了对病毒的分析检测,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当然,尽管我们很好地完成了第一步的病毒分离鉴定工作,很多工作还需要持续跟进和提高。例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团队率先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即spike glycoprotein (刺突糖蛋白)的分子结构。其实我们国内也有很多优秀的、世界一流的蛋白分子结构科研团队,可以在病毒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研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我国几个研究单位对病毒完成测序后,开展病毒来源的系列研究。目前,几个实验室获得的研究数据,基本确定了新冠病毒来源于蝙蝠等一些野生动物中间宿主,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次,我们的科学家根据数据分析,追踪病毒的来源,提出可能来自于蝙蝠等野生动物。但是一个病毒要追溯到真正的起源,并不容易,还需要科学家从学术角度去寻找真正的起源,大家也没有必要热衷于“阴谋论”等无休止的争论,而是科学、理性地去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坚信,病毒如何出现,如何经中间宿主传播,会随着科学家的努力而慢慢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第三,在科学家完成病毒的分离、测序工作后,立即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和其他多种检测试剂盒等,提高了对新冠病毒的诊断分析能力。现在我们不仅能供应国内对新冠病毒的检测,还大量支持其他国家的新冠病毒检测。在这一方面,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
第四,疫情来势汹涌,出现大量病人,而我们的科学家、医疗工作者立刻采用各种有效办法,采用中医、西医等治疗手段,降低了病毒致死率,救回了很多生命。让人感动的是大量的医疗人员逆行奔向武汉,为赢得这场保卫战提供了最强的保障。根据相关报道和数据材料表明,我们的中药方剂在救治患者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使用了一些西药新药。我注意到,对中药用和不用,社会上有很多争议,实际上,中药是我国几千年的医疗文化的结晶,对肺炎等常见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不能忽视也不能夸大中医药,应该更好地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第五,在疫苗生产上,相关部门和机构迅速响应,按照五条技术路线着手开发新冠的疫苗产品,有好几个团队都参与了疫苗研发工作。疫苗是最终解决方案,但是事实上,一个新的疫苗从研制到临床试验,再到实际上市应用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路,有的需要8年至20年的时间。在此,我们建议国家成立国家级的疫苗研发和生产中心,以应对这次及今后可能产生的疫病。
第六、从这此疫情来看,我国应该加大对突发流行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投入。我们国家拥有十四亿人口,生活习惯、地域差异很大,除了新冠病毒,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其它病毒、或者细菌性的疫病发生。如果可能,建议在北方,尤其是在东三省地区,他们拥有很好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研基础,可以考虑再建一个P4实验室,形成南北呼应,加强对烈性传染病的研究能力。
大疫之下的全民健康管理新思考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郭渝成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我从全民健康管理的角度提出三点思考。
从国家层面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一要构建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程度的认识,明确每个人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中的责任意识。建立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健康教育力度,从小抓起,从实做起,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二要健全全民健康法治体系。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障人民健康的法律体系。通过政策的完善和机制的健全,引导资本进入健康保障服务市场,加速推进供给侧改革,培育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健康保障服务新业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要完善全民健康信息体系。组建全民健康信息国家智库,及时研判全球及国内全民健康信息和公共卫生潜在风险,为国家健康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农村社区等基础健康信息获取、评估、处置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努力推动全民健康信息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要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应急救援和心理干预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应急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从社会层面要造就更加文明的全民健康文化氛围
我们要努力为人民创造生态、生产、生活的优良文化氛围。
一要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人类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人与环境的共生、共存、共荣,让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能各居其所,和谐共存。
二要改善文明的生产条件。当前,改善生产条件的空间很大,由于生产条件恶劣,给生产者带来的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因此,创造安全健康的生产条件,生产安全健康的产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三要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消除滥食野生动物、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倡导分餐制、恢复拱手礼,加大对公民维护公共健康责任义务的宣传力度以及对危害公共健康行为的处罚力度,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推崇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从个人层面如何具备更加科学的健康维护能力
要使人人明确“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爱健康就是爱国”的道理。
一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每个人要树立“我的健康我做主”的信念,主动学习卫生健康知识,掌握健康促进的方法,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二要积极培养健康习惯。此次疫情中危重患者多为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此,健康的体魄才是抵御病毒侵袭的最好盾牌。在一日三餐、起居作息等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定期体检,主动进行健康管理。
三要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乐观的心态,是人体免疫力、自愈力的增强剂,能够让我们在谣言四起、恐慌遍地的时候,依然保持良好的状态、平和的心态,面对疫情、战胜疫情。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海南南海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曾渝;海南南海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 钟丽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要从疫情中正视问题、总结经验。
目前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面临重大疫情时,我国的应急医疗卫生物资保障体系在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相关医疗物资既有储备、产能储备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国家层面上已经在多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都提到“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但是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仍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法规或政策规定。有的地方储备应急医疗卫生物资在资金安排、品种数量等也明显不足,甚至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所需所用。
参考国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文献显示,美国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了根据地区分布的12个药品储备中心,并接受国家疾控中心的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便于快速有效地提供应急物资。而日本形成了应急保障的稳定资金来源,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与轮换制度。他们在物资管理部门职责落实、管理权限以及储备资金的来源保障等相关措施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建设和完善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议措施
一是尽快出台和修订完善国家和地方应急物资管理的法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划制定《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或由国务院尽快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具体规定紧急情况下应急相关物资调配权限、储备管理职责、应急征用企业物资范围、储备物资品种以及地方物资储备金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内容。
二是建立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我国建立以国家级区域中心和省级储备为主、各市县储备为辅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根据实际需求优化区域布局,在区域中心、省、市及县四级按地域分布和人口数量建立综合型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库,进行统一调度。
三加强应急网络平台建设,科学调配应急物资。医疗卫生应急网络平台要汇集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设备、应急物资等以备统一调用。同时在符合资质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间建立协同信息平台,并与国家、地方的药品储备平台建立信息交互系统,以便及时掌握和监控应急物资的动态信息并适时做出调整。
四是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制定科学的储备目录和标准。根据各省市人口流动与流行病学等数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发生的规律、特点等,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建议成立国家级医疗卫生物资评估专家委员会,协助职能主管部门制定国家医疗卫生物资储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适合各地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格和结构,制定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目录和标准,并开展定期的考核检查督查行动。
第五,完善不同形式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范围和程度的不确定性,可依据应急物资的存储与使用特点,将其分为实物、资金、生产能力等不同形式进行储备。
疫情防控中的思考
澳大利亚AHPRA注册中医师(中医博士)卫扬
现代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是一种跨学科的临床医学实践方法,于1992年正式引入以来在不断地发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已被世界发达国家扩展应用到联合医疗职业团队(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目前,循证医学是现代医科学对医者之基本教育培训与从业要求之重要部分。其意在医者临床要以病人为中心,采取医疗手段之前要尽可能循证,以保证治疗可行,风险小,有疗效。所循之证可为相关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若无,亦可为过往医疗经验成功之病例。这在中医药典籍能找到许多。这意味着中西医可以互参,当时疫来时现有的西医手段难以凑效,即可参考历代治疗时疫之例证,而不应仓促应对,坐看病人死亡。中医人也应积极参与循证医疗。
现代联合医疗职业团队(allied health professions)理念意味着不是把病人攥在本医院,而是看到已之短、人之所长,可以互相推荐让不同的医技,方法也可被选用,以便有益于救治。目前发达国家各医间之相互推介已常见。这在许多情况下无疑是一种减少单一医疗手段之不足而必要且有效的利用现有医学资源之方法。
疫情防控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谢玲
当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两场战役不能有丝毫松懈。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但口罩、消毒液成为热销品,注重身体锻炼、讲究生活卫生,也再次被人们所重视。从另外角度看,这也未尝不是我们修正错误行为、增强文明意识,强化文明约束、提升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契机。
这次疫情给体育健身行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这里所指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含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是一道阻断感染的“隔离墙”,反之就是一条传播病菌的通道。实际上,常锻炼、讲卫生,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对预防流感、痢疾等其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公共文明素养的外化表现。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
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各种防控措施的深入推进,我们必将战胜疫情,人们的生活也将恢复正常。可是,生活回归正常不应让健康的生活习惯,也随“疫”而去。要坚持疫情防控和文明素养提升同步推进,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不文明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生存环境,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养成文明交往、文明就餐、文明出行、文明乘车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减少大规模人群聚集,不断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捍卫生命健康。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
美国匹兹堡大学药理学博士 谭亚娣
近几个月爆发的疫情,把世界从经济至上的日常态强力拉到生命第一的紧急态。在中国取得全球上半场的战“疫”胜利之际,我简要总结我对中医药在此次疫情中的作用的认知。
一、在轻症、疑似和密切接触人群,中医药的应用做到了迅速改善症状,有病治病,无病则提高免疫力的效果。有数据表明,在武汉的隔离戴检测人群中,因中医药汤药的普遍应用,核酸阳性率从最初的90%下降到20%。在武汉的都是收治轻症患者的16家方舱医院,中医主导的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7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转重率为0。
二、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中医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单用西医手段治疗,显著地缩短了发烧时间,更快地缓解了症状,显著降低了死亡率。
三、新冠肺炎导致呼吸困难的重要原因是有痰堵在肺泡和下呼吸道,中医本次使用的若干有效方剂以及针灸都可以有效促进排痰,快速缓解呼吸困难。
四、在家自我隔离的广大群众,从中医药的强大疗效中得到了信心和安慰,极大地缓解了焦虑情绪。有的还购买了国家或地方诊疗指南中的中医方剂或中成药,作为家庭抗疫战略储备。做到了家中要药,心中不慌。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简单的还原论科学还不能充分理解的高级医学。中医能在大样本的复杂临床实践中交出比西医更优秀的疗效答卷。无论什么医学,应该统一用有效性、安全性和健康价值/价格比来进行衡量。如今医保和大数据时代提供了进行这种衡量的条件。建议国家用卫生经济学的手段来鼓励中医的应用。建议国家尊重中医的发生发展规律,让中医自己管理自己,废除西医管理中医的模式。建议中医的教学重视经典和纯中医临床规培,让中医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