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丨黄镇东:对港口干散货运输的几点认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11:01

   首先祝贺中国港口协会干散货码头分会成立。由此中国港口的干散货运输有了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港口干散货运输如何当好“开路先锋”,这是港口干散货码头分会成立的意义所在。今天根据港口协会提供的资料,作为水运行业的老同志,以港口干散货运输这个主题,谈些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充分认识港口干散货码头运输的战略地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中,对干散货的需求规模巨大。由于运输量大、运距长,干散货运输特别依赖水运,我国外贸进出口货物90%依靠水运完成。2022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完成156.8亿吨,而干散货吞吐量达到92亿吨,占58.67%。干散货为主的港口及各港的干散货码头承载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我国的干散货水路运输历史悠久。古代港口在漕粮和盐的装卸、仓储方面已经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水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干散货水路运输真正规模化发展则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轮船运输和近代工业在我国兴起后,船舶和工业用煤在港口装卸业务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城市人口加快集聚,近代工业渐成气候,电力工业用煤数量进一步扩大。以煤炭、粮食、木材、盐、建材等为主要货种的干散货,成为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民族轮船业和近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 

  新中国成立后,在现代工业的崛起和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时代需求下,港口的燃物料、原材料以及建材等干散货装卸吞吐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炭等能源、原材料运输高度重视。“一五”期间(1953—1957年),在建设资金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国家仍然投资建设了湛江港,打开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并在长江芜湖裕溪口扩建了一座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的机械化装煤码头。从1973年起,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下,掀起“三年大建港”的热潮中,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干散货码头泊位,建成一批卸煤机械化作业线、散粮筒仓机械化作业线、矿石装卸机械化作业线等,干散货装卸能力和机械化作业程度获得较大提升。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干散货的需求持续旺盛,数量巨大。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关于秦皇岛港煤码头二期工程和石白港煤码头建设工程的决定并列入利用外资项目,同时抓紧建设宝钢在上海和舟山马迹岛的大型矿石专用码头。一批干散货码头拔地而起。2001年,进口金属矿石接卸量超过100万吨的港口达到14个,进口铁矿石港口接卸系统总体格局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WTO,我国经济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以秦皇岛港、青岛港、唐山港、宁波港、湛江港、黄骅港为代表的大型化、高效率的新型干散货码头,走到了世界干散货港口的前列。唐山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进口铁矿石接卸港和煤炭能源输出港;青岛港率先在董家口港区建成中国第一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配套建设堆存能力5500万吨级以上的世界最大堆场,开启国内沿海港口干散货作业的“大船时代”;大连港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已经成为分拨辐射日本、韩国的物流枢纽。 

  回顾历史,我国干散货码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保障、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已经做出巨大贡献。 

  面向未来,干散货码头继续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三个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干散货运输需求增速会减缓,但总量需求仍然十分巨大。我国港口装卸业务与航运企业共同构成保障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生命线,提升航运周期的韧性,为保障上下游全产业链“稳链、增链”贡献巨大,其作用不可替代。今年1—8月,主要港口企业累计完成煤炭吞吐量9亿吨,同比增长5.1%,其中外贸煤炭吞吐量1.2亿吨,同比增长76.2%;北方主要煤炭下水港口企业累计完成煤炭吞吐量4.7亿吨。主要港口企业累计完成铁矿石吞吐量11亿吨,同比增长6.0%,其中外贸铁矿石吞吐量7.5亿吨,同比增长5.4%;主要进口铁矿石接卸港口企业累计完成铁矿石吞吐量8.5亿吨。因此,干散货码头是保障大宗能源物资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关键环节。 

  第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干散货码头企业肩负重要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港口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了港口的战略使命。 

  第三,当前港口面临的新形势赋予干散货码头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提升“硬核”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中美博弈升级,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纪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部分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回流,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事件加速全球能源体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为我国经济发展赋予新的增长动能,但国际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对我国影响加大,资源安全保障压力明显增加,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要素趋紧给港口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因此,要重点加大矿、煤、粮等战略性干散货物资水运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高港口韧性,提升港口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国内国际循环畅通,更好地服务区域战略实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当前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我们必须对干散货码头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 


   二、港口干散货业务必须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港口高质量发展,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和战略任务,也是港口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赋予港口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推动港口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社会和环境效益转变,由传统物流枢纽向供应链服务中心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国家战略。 

  以港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交通强国战略,具体落实到干散货码头企业,我的理解就是打造“四个一流”:“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干散货码头企业应重点突出保通保畅、保安全促低碳、强合作促融合、提质效优服务,努力实现港口发展质量、效益、规模、速度、结构、安全、绿色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要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强化有力保障。干散货码头企业首先要立足国家和国际运输需要,着力满足煤炭、矿石、粮食、建材等超大规模货物的装卸、转运需求,为货物贸易、经济高效运行和社会平稳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大型专业化码头通过能力适应度要总体满足运输需求。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优质服务。干散货码头企业要坚持把“物畅其流”,把实现人民满意、客户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要着力提高港口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港口服务效能。 

  三是坚持系统建设,强化发展与人文并举。交通强国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港口要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持续提升港口人文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动港口发展与人文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讲好中国港口故事,努力实现双丰收。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推进港口绿色安全发展。交通强国是生态文明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干散货码头过去给人的印象总是灰尘满地,比较脏,因此尤其需要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坚定走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落实《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等政策标准规范。推动港口用能低碳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应用光伏、风电、LNG、甲醇、氢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安全是港口发展的根基,绿色是港口发展的底色。坚持守好安全底线,不断增强安全发展意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扎实推进港口安全生产治理,深入落实港口作业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 

  近年来,以港口为关键节点的大宗货物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煤炭除尘等新型设施得到推广应用,港区大气、水污染防治水平大幅提升,港口污染呈现下降趋势。风能、光伏、氢能、热泵等技术在港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能黄骅煤炭码头等50多个码头获得“中国绿色港口”称号。今年7月,我在参加“中国航海日”活动后,参观了国能黄骅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鱼塘挖在港区内,港区就在园林中,码头上干干净净。无论是港口设施和装卸效率,还是港区环境、管理水平都是一流水平。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港煤三、四、五期码头通过了“五星级”绿色港区现场专家评审。我国干散货码头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五是坚持港通天下,加强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交通强国是开放融合的交通运输现代化。干散货码头企业要坚持发展、开放、融合、共赢,推进国内国际港口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港口“一带一路”倡议支点作用,推动“一带一路”港口互联互通高质量发展。开展全球港口投资合作、业务合作和标准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深化文化交流。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要素资源集聚,服务临港产业升级,推动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粮食仓储中转等项目建设。共建共用内陆综合货运场站,增强港口辐射带动作用。 


   三、科技创新是港口干散货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散货装卸的现代化历程充分表明科技创新在港口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我记得在“七五”期末,港口煤炭卸车装船作业中,秦皇岛港通过技术革新,在西港区9号泊位自行建设了以搅龙卸车机为主体的煤炭专用泊位,装卸效率有所提高,效率每小时1000吨左右。“八五”时期,秦皇岛港二期煤码头引进英国串联式翻车机,一次同时可卸两节车皮,卸车效率提高至每小时3600吨。随后,秦皇岛港煤三期、煤四期、煤五期又引进美国德拉孚公司的三联式翻车机,一次同时可卸3节煤车,卸车效率达到每小时4860吨,最高达到5400吨,超过当时世界翻车机卸煤5100吨的最高效率,成为当时中国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煤炭装船专用泊位。在唐山港、黄骅港等北方沿海港口煤炭装船作业中,也引进了最高时效6000吨的移动式装船机。在散货堆场作业中,已引进时效4860吨的堆料机、6000吨的斗轮取料机,以及4200/4200吨的斗轮堆取料机。1998年上海振华港机公司为青岛港前湾20万吨级铁矿石卸船码头制造的3台斗轮堆取两用机,其效率达5000/3600t/h,是我国港口使用的生产效率最高的国产堆场作业机械。20世纪90年代,我国港口散货卸船作业开始使用国产桥式抓斗卸船机,最高时效达1600吨;并从国外引进带斗门机和桥式抓斗卸船机,还有中外联合设计制造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最高效率可以达到2100吨。上海、广州两港引进瑞士螺旋卸船机用于卸散化肥,大连、天津两港引进英国夹皮带卸船机用于散粮接卸,将散粮和散化肥接卸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98年青岛港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安装的2台小时效率为2500吨(最大效率3150吨)的桥式抓斗卸船机,是当时最高效率的国产矿石卸船机。

   从“九五”时期起,沿海主要港口大型干散货码头的系统自动化和大型机单机自动化发展快,水平明显提高。秦皇岛港煤三期、煤四期工程,宁波港北仑20万吨级矿石码头,青岛港前湾港区二期20万吨级矿石码头,广州港西基煤码头,上海港民生路散粮码头,上海港罗泾煤炭一期码头和大连港大窑湾散粮码头等,高效率、低能耗、低噪音、密闭性好(低污染)的连续机械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系统自动化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北仑港区的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可兼靠30万吨级船舶,结束了中国港口不能接卸超大型散货船的历史。

   进入21世纪,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业务持续扩大。唐山港、黄骅港等大型矿石、煤炭港口都配置了先进的装卸工艺系统和一流的装卸设备,拥有面积巨大的堆场,显著提高了港口干散货装卸、中转、储存的能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装船自动化技术、堆场装卸自动化技术、带式传输机技术日渐成熟,能够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远程控制、整体流程的“一键控制”与“过程干预”相结合,以及设备状态在线监控和无人巡检等,以干散货为主要货种的港口的技术水平在世界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前不久,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成功实现国内首条矿石自动化装船流程投用,彰显了新时代我国港口科技发展创新实力。

   以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港口干散货现代化的历史,走出了一条消化吸收再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港口现代化的创新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进步史,是先进设施、先进装备、先进工艺、先进管理的不断应用和创新的历史。这既是成功的经验,也是未来必须遵循的规律。港口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虽然我国港口干散货装卸现代化取得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但科技发展没有止境。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干散货码头企业需要持续深化科技创新。要坚持创新驱动,扎实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转型,以自动化码头建设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将自动化技术向干散货等领域延伸。深化与物联网、5G、区块链、北斗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不断提高港口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技术创新、产学研同向发力,加大港作机械等关键装备、远程作业操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自动化码头自学算法、码头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快完善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设备制造、系统研发等全产业链。推动全面感知、智能决策、自主装卸、全程参与、持续创新为生态特征的虚实融合驱动的智慧港口建设。希望中港协干散货分会团结会员单位,组织科技攻关,培养科技人才,聚力高质量发展,维护矿、煤、粮等大宗战略性物资的供应链保障,为交通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来源:中国港口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