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内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发言摘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20:55

1月12上午,政协内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大会现场,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带着社情民意,共商内江发展大计,共谱内江奋进新篇。其中,7份口头发言和34份书面发言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奋力推进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建务实睿智之言,聚砥砺奋进之力,彰显政协作为担当。

加强内江水网规划建设,促进现代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速推进两河口水库、大石包水库、资中河库联网、内江向家坝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但在水网布局、建设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市现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来自资中县联络组的市政协委员吕晓梅建议,主线、支线、节点共同发力,落实“内蓄外引两手抓、两手硬,提升内江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具体要求。

在布局外调引水、多源调控主线方面,应按照“多源调控、高水高用、低水低用、自流输水、互连互通”的原则,具有前瞻性地构建好我市水网主骨架,重点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切实推动长征渠内江段工程前期工作,充分论证优化引大济岷内江段工程规划。

在打通供水灌溉、河湖连通支线方面,应加大对供水灌溉、河湖连通的支线分析、论证,织密区域水网和镇村级水网,提前规划长征渠引水支斗渠,统筹谋划江河湖库连通工程,有效增加工程蓄水总量。

在筑牢水库河坝、塘堰池田节点方面,应积极争取老寨子水库、团结水库、柏林寺水库等的扩建以及新建夏家沟、天峨水库等重要蓄水工程;加大石河堰、山平塘、蓄水池、囤水田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用水保障。

打造“钒钛+”千亿产业集群,做大内江工业

内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打造“钒钛+”千亿产业集群。

来自威远县联络组的市政协委员马骏认为,打造“钒钛+”千亿产业集群,在实现内江工业倍增计划中举足轻重。市、县两级积极谋划以川威集团为龙头实现千亿产业集群目标的路径,提出以“钒原料+钒新材料+钒新能源”三位一体产业为主攻方向,可为千亿集群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他建议,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上,应将“钒资源+钒新材料+钒新能源”三位一体产业集群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根据技术储备、产品市场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远景规划。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应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组建钒钛研究院,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产业组建研发团队,在高端优特钢产品研发、高炉渣提钛技术研发、清洁提钒等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持续用力。此外,还需持续加强用地、人力资源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生产要素保障,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全力支持企业转型发展。

加快助推内江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

内江位于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关键节点、几何中心,加速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对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来自民革内江市委的市政协委员马志强说,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内江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有坚实的平台基础、良好的创新生态,但科技人才匮乏、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够。

他建议,推动内江加速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应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强化人才交流合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筑牢“人才链”;应做“加”法拓展融资渠道,做“减”法降低税务负担,做“乘”法发挥杠杆作用,壮大“资金链”;应坚持政策引领,找准发展重点,强化科创赋能,拓展“产业链”。

马志强信心满满地说:“推动内江加速融入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可有效促进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向科技创新流动,打造成渝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市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内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为内江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强传承与创新,推动内江非遗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内江积极发掘地方非遗文化,深入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

来自民进内江市委的市政协委员舒其灵认为,针对保护模式单一,应强化政策引导,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协作、社会共建”的保护模式;包装非遗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文创研发、工坊建设、研学平台打造等项目;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部队、进公共文化场馆,让群众充分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针对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应着力培养非遗艺术骨干,开展重点濒危项目的传承人培育,研究开展文艺院团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设高层次传承人队伍。

针对产业化程度偏低,应打造“内江手造”传统手工艺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夏布绣、烙烤画等新型文创产品研发,推动隆昌土陶、资中木偶等传统产品转型升级,支持内江非遗产品与大型知名电商合作,不断释放“非遗经济”活力;应推动文旅融合,推进“非遗+旅游”“非遗+会展”“非遗+文化产业园”,不断拓展“非遗+”新场景。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难题的物质基础。虽然内江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发展仍然薄弱。来自中共界的市政协委员李济兵分析说,主要源自村干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动力不足,金融政策支持不够,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使用低效,应对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较低。

为破解这些问题,他建议,进一步探索建立村干部补贴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机制,出台《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暂行办法》,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村干部目标考核体系,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盘活用好资源资产资金,探索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盘活各类集体存量资产,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此外,还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探索“飞地”抱团发展模式,采用“强村+弱村”联合的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着力解决“停车难”,优化营商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停车难”成为很多城市的“通病”。然而,解决“停车难”问题并非一蹴而就,仍存在车辆增长与停车泊位增长严重失调、城市建设历史遗留与交通发展需求不平衡等问题。

来自法律界的市政协委员曾令忠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机制、智能管理、提升服务”等方面提出建议。他认为,城市规划要兼顾交通发展,在内江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做好交通出行预测和静态停车需求评估,精细化设置停车泊位配建标准;旧城改造应扩大停车供给,根据空间资源、交通流量、人口密度和项目性质综合考虑,分片划段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而对交通拥堵特别严重、停车问题特别突出的区域,应尽快组织实施片区停车设施建设,逐步构建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开放、高效停车供给体系。

同时,要编制停车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市场管理机制,促进停车行业发展。要搭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实现停车资源智能调度,并根据不同地段时段科学分类价格体系,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助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

企之所盼,政之所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化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市领导持续抓,通过召开工业企业困难问题会商会,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谋发展。来自特邀界的市政协委员张益围绕优化“三个机制”提出建议,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会商会困难问题化解,推动会商解决机制从被动“解决问题”,逐步转向主动“消弥问题、推动发展”。

为增强问题发现的针对性、科学性,建议优化“会商对象遴选机制”,组织同类企业会商专场,围绕成长性、未来性强的企业和行业如何壮大,会商发现、研究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同类企业发展的共通性问题;组织同类问题会商专场,进行深入透彻的集中探讨、研究分析、统筹解决;组织重点企业会商专场,量身定制问题解决或培育提升方案。

为提高分析处理的时效性、主动性,建议优化“问题协调运转机制”,坚持“先分析、再协调、后会商”原则,建立一般问题分析交办机制、问题分级会商研究机制、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机制,推动困难问题分层处理、逐级协调。

为提高问题解决的质效性、满意度,建议优化“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工业企业困难问题台账,定期调度问题协调处理情况,分别实行“挂账”和“销号”管理,组织专门力量及时跟踪监测困难问题处理情况,将工业企业困难问题解决情况纳入营商环境评价及目标绩效考核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