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为组织好本次大会发言,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各县(市、区)政协,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各界别活动小组和各位委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好地方”扬州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中共扬州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作出的工作部署,针对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精心选择发言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发言材料。会上,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本报今摘登发言片段。
康爱红
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着力提升营商环境
——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会副主委、扬大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康爱红
近年来,扬州信用监管工作机制逐步健全,推行“信用+承诺”审批、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等创新试点,建成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平台,上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尚未做到“应归尽归”,一些部门的数据无法实现市级层面归集共享,各行业领域出台的失信认定标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细则亟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为此建议: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筑牢信用数据基石;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治理效能;创新“信用+”场景应用,推动惠民便企;激发信用建设活力,强化信用治理创新。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通过强化基层治理创新,重点支持和推进各县(市、区)围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普惠金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打造信用管理与服务创新高地。
蒋同山
夯实产业科创根基 突破企业基础研发薄弱困境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新华中学高级教师 蒋同山
基础研究的积累和突破是整体产业布局发展、夺取最终胜利的必要因素,更是龙头骨干企业厚积薄发、破局而出的关键。从基础研究投入的角度看,扬州各大企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主要体现为:基础研究占比小、基础研究人员少、成果转化率下降。为此建议: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加大基础研究这一科创核心完善配套机制,优化科研经费分配方案,稳步提升研发绩效和相关成果;进一步优化人才就业环境,加大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招引力度,加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服务保障,在创新实践中激发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着力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从扬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起一套科学、全面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和资助范围,优化研发支出结构,推动企业或科研机构提升科技产出质量;着力支持各类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创业孵化器发展,鼓励“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打造可持续的成果转化载体。
黄红兴
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助力产业科创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民建广陵区基层委员会主委、江苏天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红兴
当前,扬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以下提升空间:一是知识产权创造亟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知识产权运用服务亟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建议:加大保护力度,强化严保护导向,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案件执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源头保护;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大保护格局,加大监督力度,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共治,加强专业技术支撑;构建立体网络,提升快保护效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设,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办案协作,畅通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渠道,推进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优化涉外沟通,打造同保护环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强化外商投资企业沟通服务;聚焦便民利企,培育优服务生态,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人才支撑,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宣传。
王嘉川
多措并举,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副主委、扬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王嘉川
2023年,扬州紧盯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就业群体,精准对接、主动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推升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难度、“消极慢就业”阻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进程、困难群体就业难影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成效。为此建议: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通过重视职业探索、提升自我认知、加强价值引领、拓宽求职视野、丰富培训供给、拓宽提升渠道,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从业素养;协同开展就业服务,通过多方联动搭建校外实践平台,畅通信息提供精准就业窗口,健全机制数字赋能高质量就业,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完善就业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台账提升就业支持体系精准性,政校协同落实就业帮扶责任制,创设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密集就业,聚力帮扶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
李晓波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让看病就医更便捷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苏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李晓波
目前,扬州已建成20家互联网医院,2023年诊疗累计超15万人次,既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也缓解了医疗资源供给压力。但总体来看,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水平较低、互联网医院运营冰火两重天、互联网医疗服务体验有待提升、部分患者“云问诊”习惯有待养成。为此建议:建设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示范区,实施标志性信息化项目,培育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进一步建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大财政专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加,推进联动分级诊疗,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统一线上支付标准,畅通电子处方流转,探索医保支付新模式,进一步推进“智慧医保”建设;制定监管标准,细化监管方式,丰富监管手段,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通过抢抓实施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机遇,创新探索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工作机制、标准规范,加快打造有影响、可复制推广的“扬州样本”。
孙宇河
优化国有产业基金使用效能
——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副主委、秘书长 孙宇河
当前,各地产业基金面临功能定位交叉重叠、政府与市场边界难以厘清、委托代理层多链长等现实问题。为此建议:构建多元基金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产业发展基金,做强创投引导基金,做优债权风险基金;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提高基金运作效率,强化市县协同,前置项目导向,基金分类管理;强化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基金使用安全,加强对项目的甄别能力,加强对基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和政策;厚培扬州投资土壤,吸引优质团队项目,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优化激励机制,推动资源嫁接。通过国有产业基金赋能,加速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集聚扬州,加大对扬州重点产业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国有资本“有进有出”循环资金流,实现产业层次提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双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持续注入金融动能。
李建芳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作用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主委、广陵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建芳
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扬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对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对运河文化的宣传不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参与研学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等短板。建议充分挖掘大运河扬州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建或改造一批大运河文博场馆,打造开放式运河文化博览城,大力开发扬剧、木偶剧、扬州评话等表演艺术类非遗资源,积极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建议推动文旅公共服务空间“双进入”和功能“双融合”,加强对扬州运河文旅品牌、路线的推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促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建议拓展文旅体验空间,塑造运河城市的立体感知矩阵,探索研学人才培养机制,提高运河研学服务质量,全面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助力扬州“大运河研学第一城”建设。
陈锦鹏
加速全链赋能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乘势而上
——市政协委员、市总商会副会长、扬州宏运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锦鹏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扬州相关产业经过长期发展,产业基础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产业政策持续给力,但同时也存在产业体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足、人才支撑不够强等问题。建议完善政策牵引扶持,着力提升高新区生物健康产业园、头桥医疗器械小镇等园区发展质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打造产业集群。建议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扬州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研发、申报提速,引进优秀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加强与在扬院校人才合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全力加强人才引育建设,积极探索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产学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产业创新,提升发展能级。建议打造以政府为引领的专业化投融资支持体系,构建符合生物医药产业特点的专属融资解决方案,提供覆盖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服务。建议构筑本地产业发展联盟圈、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圈、强化行业交流合作圈,积极奔赴产业高地。
王峰
以功能复兴为主导 促进古城资源活化利用
——市政协委员、广陵区政协主席 王峰
民间艺术、美食文化、淳朴民风等是扬州这座城市的“魂”与“根”。我们对于古城人文民俗的保护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麒麟阁、谢馥春等老字号的销售业绩日益萎缩,扬派沐浴文化后继乏力,古城居民手中可移动文物的鉴别、赏玩、互动面临困局,这些都迫切需要各级各地加以重视、研究破题。建议将人文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古城资源活化利用结合起来,打造高端化、定制化、品牌化体验项目,对古城典籍、文献、字画等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形成古城特有的文化基因图谱,推动本地高校、中小学加强对扬州文化的研究、教育,促进古城风土文化的传承。建议规划一串文旅线路,在度假游、夜间游、情怀游、研学游等方面,持续挖掘古城IP,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古董文玩、民俗非遗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推动散落在古城里的人文历史资源真正“活”起来。建议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动文物行政队伍多元化建设,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多措并举呈现一个“活”的扬州古城。
陈荣进
着力提升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效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荣进
2023年,扬州列省重大产业项目数创历史新高,新签约认定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比上年翻一番,发展势头良好,逐步形成扬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但还存在招商签约项目开工转化有待加强、重大项目质态和建设效益有待提升、重大项目服务环境还需优化等弱项。建议聚焦产业升级,引进一批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的关键配套项目,不断推动现有企业智改数转,及时跟踪总部投资动向,盘活现有载体资源,引导领军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配套引进高能级研发创新载体、高水平产业服务机构、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建议优化开发园区布局,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推广国土空间规划、能源消费总量、排污总量等要素指标“市控+区配”的分级管控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建议聚焦“四敢”,锤炼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浓厚氛围。
陈静
切实维护“外嫁女”合法权益
——市政协委员、市妇联副主席、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陈静
一直以来,扬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推进妇女权益维护工作。但受传统婚嫁风俗、重男轻女落后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嫁女”这一特殊群体在农村集体经济和家庭财产分配中常常陷入“两头空”的尴尬境地。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制度保障,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治素养,营造保护妇女平等权益的良好氛围。建议各地各部门协同发力,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及时了解“外嫁女”的需求和诉求,推动从源头保障农村妇女的平等权益。建议落实司法救济,通过多角度的典型案例,为权益保障提供丰富的实践样本,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开展专项活动,纾解“外嫁女”的现实困难,促进诉源治理,实质性化解争议,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切实维护好“外嫁女”的合法权益。
姜师立
发挥文艺巧劲 为“好地方”扬州留住人才
——市政协委员、市文联主席 姜师立
人才工作是全市层面的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发力。建议在高校层面,深入开展文艺进校园活动,培养文化认同,加强校地合作,建设理论研讨、实践体验等各类教学基地,探索开设“大师指点+行业精英+文创项目”的产教融通项目制课程,培育就业技能,筹备搭建文艺人才就业供需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促进文艺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建议在政策层面,优化扬州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引进措施,对文艺人才给予就业创业补贴,将城市书房、文化沙龙、艺术馆等文艺类公共服务设施纳入人才公寓体系,让人才享受到便利的文艺资源,并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剧场、广场公园等场所资源,常态化开展文艺惠民演出和娱乐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建议在产业层面,聚焦“融”“数”“育”“集”关键词,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扬州艺术教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广大人才拓展各赛道就业空间。
文字整理 周晗 盼盼 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