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3日电 (记者李佳佳)“事实上,良性的竞争是促使两地各自跑得更快的一个动力。”近日,在就沪港两地交流合作话题接受中新网记者独家专访时,上海香港商会会长黄有权再次用“双赢”重申了自己的看法,“说到沪港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我听得比较多的就是抓住‘十四五’机遇,共创沪港双赢。‘双赢’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很热的词。”
4天前的8月30日,沪港合作会议第五次会议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签署第五次会议合作备忘录。会议上,沪港两地就“一带一路”及商贸投资、文化及创意产业、创新及科技、金融、教育及人才培养等13个合作领域共61个项目达成共识。
“沪港两地签署的备忘录公开后,有好几点跟我们不谋而合”,作为促进香港与上海经贸合作及人才、文化交流的民间组织负责人,黄有权虽坦言自身资源有限,却也愿意在文化及创意产业、创新及科技、人才培养这三方面着力。“比方说进博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香港企业通过进博会的舞台展示服务和产品,毕竟香港在这方面有优势,可是现在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很多香港企业参展之后就回去了,他们缺少平台进行有效的跟进,让他们前期的推广得到后续的支撑,而上海香港商会希望能够补上这块短板”,黄有权说,“我们愿意做一个‘听到炮火声音的部队’,帮助他们做‘前线’,实现产品和服务的落地。”
他说,香港毕竟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市场,绝大部分的香港企业期盼能够打入内地市场,融入“内循环”,搭上内地的“便车”。
从1986年的初次来沪,到2000年的来沪创业至今,黄有权一步步见证着上海的发展,也亲眼目睹了在沪港人群体的壮大以及成员构成的变化。从数量上来讲,在沪港人的体量每年都有很大增长。“过去从香港过来的朋友,大多是企业高管,而现在到上海来创业的,可能是开茶餐厅的,开广告公司的,甚至做美容、美甲、美发的,这代表我们的整体构成更趋多元化。在上海香港商会中,中小企业会员的占比越来越高,拍短视频、做广告创意的朋友,以及个人会员也越来越多。”
此外,在上海香港商会组织的各种走访和宣讲活动中,如今也更多地出现香港年轻人的身影,“比如上次我们组织了一个哔哩哔哩的参观活动,当天参加的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成员”。黄有权说,以往每年暑期上海香港商会都会组织上百名香港学生来沪实习,今年就算因为疫情的阻隔人数有所收缩,仍然有18位香港学子愿意经过14天的隔离,踏上内地的实习之旅,希望对上海的营商环境有更深的了解。
黄有权认为,如今的上海早已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马路上难觅出租车的上海,生活在此不仅能够获得生活上的满足,还能享受到精神上的富足,上海已经具备一个国际大都会的风貌。香港和上海是一个良性的关系,“这就好比跑步,当你听到后面有脚步声追赶,你必然会发力往前冲。双方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双赢,也势必会是一个可持续性的良性循环”。(完)
[ 责编:袁晴 ]